喜看玉树新面貌:中国力量 玉树奇迹

28.09.2015  12:20

   玉树从地震的伤痛中走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迅速崛起,中国力量缔造了玉树奇迹,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为之赞叹。

  9月下旬,700多名省直机关、各市州机关、省事(企)业单位干部职工及离退休干部踏上新玉树,见证玉树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感受玉树崛起的中国力量。

  省商务厅机关党委书记董国虎在1992年至1995年曾在玉树挂职,当看到眼前的这座城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到底是不是他曾经挂职的地方。“跟我记忆中的玉树根本联系不到一起,今天的玉树旧貌换新颜,真是一个奇迹。”

  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怀;禅古村永远感谢党恩感恩祖国……从机场到市区,沿途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标语。“如今的玉树已经有了大城市的模样,机场大道是宽阔的柏油路,还有太阳能路灯和绿色植被,这一切变化和国家力量的强大是分不开的。”董国虎在前往市区的道路上感慨万千。

  行程的第一站是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团员们跟随着讲解员详细了解玉树抗震救灾全过程: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向前,全国各族人民的合力救援,汗水、泪水换取了玉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纷纷用相机记录下一切。

  大家来到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群英谱前,双手合十为遇难者祈祷;来到感恩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地震无情人有情,从参观纪念馆到重温宣誓,感受到玉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党的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果。”省委党校的薛红焰望着感恩广场的纪念雕塑说道。

  今天的玉树犹如一片新生的净土,站在当代山观景台俯瞰全市,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新鲜。初次到玉树的王红旗跟记者聊起了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以前听我们海西州直机关的同事说过玉树,感觉跟我们海西的样子差不多,今天第一感觉就是一切都很新、很繁华,人民的精神状态很饱满,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好得多。”

  西宁海关党组书记靳延勇去年9月来青海任职,在走向新寨社区旦旺家的路上,他跟记者谈起了对新玉树的感受,“玉树是我到青海后踏足的最后一个州,最初听说这里是地震灾区的时候,我在内蒙古工作,当时我们单位还开通了救援物资的绿色通道优先通关,如今来到这里,看到玉树生态美、城市新、百姓乐,充分感受到当年各民族团结抗震救灾的中国力量,感觉很震撼。”

  在文成公主庙景区,震后重建的禅古寺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禅古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圣地。在大殿前,省委统战部藏族干部项毛说:“宗教信仰对藏族非常重要,禅古寺修建得这样雄伟壮观,充分证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支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感受过才能铭记在心。社会主义新玉树的美好景象给每个观摩团成员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激励着大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事业发展中,为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而奋斗。

  400余名干部为玉树点赞

  “俯瞰玉树全景,真是震撼,这座经历了苦难的城市,通过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傲然挺立在了雪域高原。”9月25日,站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当代山观景台,观看到新玉树全景后,新玉树观摩考察团成员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9月21日至26日,省直第三批至第七批观摩团400余人走进新玉树,实地走访玉树抗震救灾博物馆、当代山观景台、玉树州人民医院、赛依那产业园区、新寨社区等地,感受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程,感受新玉树牧民群众新生活,感受国家力量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新寨社区丹旺家的复试住宅小楼,看到新玉树建设后,牧民群众生产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大家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而高兴。在玉树州第一人民医院,看到医院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服务群众的敬业精神,大家为玉树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欣慰。几日来,观摩团各成员对玉树市的城市规划、医疗、卫生、教育等称赞不已,不时地竖起大拇指,频频为玉树点赞。

  感言

  玉树经历了沉重的灾难,但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一个崭新的玉树屹然挺立。这一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对国家力量的有力印证。今后,我们每一个人再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强、奋斗、前进。

  ——青海省委党校黄国政

  观看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和灾后重建展览馆,我深深地感动了,地震发生,全国各族人民和玉树在一起,灾后重建,玉树挺过灾难,凤凰涅槃,崭新的新玉树屹立在高原大地,我想这应该就是国家力量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水乳交融的体现,我为我们的国家自豪。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秦恒盛

  玉树这个城市让我感觉特别祥和,这座城市在受到重创后依然坚强地走了过来,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这一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海西州直机关工委陈淑娟

  今天来到玉树州医院,我感触很多,宽阔的走廊、先进的医疗设备、敞亮的病房,还有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感觉跟我们省上的大医院相比也不逊色,短短3年玉树能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这样的事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

  ——青海省司法厅万南青

  链接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7.1级的强烈地震。

  8时19分,灾情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是党中央第一时间下达的抗震救灾指示,国务院随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央财政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国家发改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补助5000万元,卫生部和交通运输部紧急启动一级响应,铁道部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

  震后2小时内,机场公路已经抢通,12小时之内,应急通讯恢复;24小时之内,玉树各县通讯设施基本恢复,近万名救援队员抵达灾区,30个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的专列驶往青海;48小时之内,指挥部、安置点、医疗点等重点部位恢复供电,部分地区恢复供水;一周内,运抵灾区的救灾帐篷超过25000顶,各类救灾物资超过千万吨……

  抗震救灾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72小时黄金救援,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救生命,又救出22人;救援期间,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万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震后58小时内,转移重伤员1881人,1.1万多名伤员得到及时医疗救治,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中直接死于地震的仅4人。

  6月20日,国务院批准重建规划,在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头,一场人类灾难史上极其艰难、繁重的灾后重建行动紧张有序展开。2013年11月4日,经过1200多个日夜,玉树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了高原之上。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国家力量的检验!危急关头,“中国速度”再展雄风;困境绝地,“中国力量”令人惊叹。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检验!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