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西宁:蓝天碧水入画来

16.10.2022  08:1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苍翠南北山间,清清湟水向东流,在狭长的河谷里滋养着高原的城市……十年来,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已成为西宁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的自然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绿色和生态已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

   “西宁蓝”晒出高颜值

  10月11日,西宁市又迎来晴好天气。拉开窗帘,杨女士望着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今天又是个大晴天!”

  杨女士拿出手机,记录下了10月11日的天空。配上文字和心情,她将这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获得很多微信好友点赞。

  “这是我的习惯,每天起床后会拍一张天空的照片。”杨女士说,“‘西宁蓝’不仅是颜色,更是西宁人的骄傲!”

  十年来,西宁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人防+技防”手段,实施“一市一策”精细化管控,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大气监测。

  推行“煤改气”工程,累计完成1192蒸吨“煤改气”治理,主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实现清零。

  累计淘汰4万余辆黄标车(老旧车),完成全市133家加油站和3家储油库油气回收改造,汽车尾气治理、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走在全国前列。

  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PM_2.5、PM_10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

  全方位整治城区内工业、交通、建筑施工、生活、经营性等噪声污染,全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0%、88.3%,美丽大西宁更安静更宜居。“天蓝就美丽,水清便幸福”,这是群众期盼的一座幸福城市的底色,更是政府造福群众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为了让百姓呼吸到清新空气,西宁从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经过连续多年深度治理,西宁空气质量有了较大程度改善。

  清清湟水向东流

  清晨,湟水河畔的宁湖湿地,不时传出清脆的鸟鸣。平静的水面上,数十只水鸟在嬉戏。湟水河水质好转,鸟儿做证。目前,湟水河河道治理已见成效,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鱼类多了,丰富了水鸟的食物资源。其中,不少水鸟在湟水河畔筑巢繁殖。据统计,目前在宁湖湿地、北川河湿地等西宁湟水河沿岸共观察到四十多种鸟类。

  十年来,西宁坚持治宁方略、水为大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狠抓水污染溯源治理,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精心谋划重点水环境改善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先后实施西宁市城西区火烧沟水环境治理工程、甘河西山中水生态再利用建设、重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等重点项目,2019年起连续3年水质达到III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双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廊道美景全面呈现。

  “无废城市”共享绿色生活

  西宁市作为全国省会唯一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各项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已经形成独特的绿色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西宁创建“无废城市”以来,对44项重点指标、46项重点任务和26个无废项目制定年度重点任务分工,列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联席会议、协调调度和信息报送等制度措施,按时序、进度要求,积极先行先试、稳步推进。

  目前,西宁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由1.38吨/万元降至0.87吨/万元,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0.5%,凝练形成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牧场模式”等3个青藏高原无废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模式并在全国推广示范。

  家门口的公园美如画

  深秋,西宁市南山公园美景如画,吸引市民纷纷前去游玩。如今,各区县都有新建的公园,市民出门10分钟便能进入“公园圈”。

  十年来,西宁市大力实施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园博园一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465公里绿道贯穿全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色已成为西宁的城市底色。

  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着眼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廊道及水源涵养等重大项目,完成14条河、20条沟道综合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自然岸线46公里,形成9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深度推进西宁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完成21.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打造。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河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增长87.5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全面呈现。

  森林覆盖率达36.5%,新增园林绿地面积79.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西宁对绿色的坚定追求和向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在高原古城徐徐展开。目前,西宁市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征程上,西宁市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十年来,西宁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布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24个、水质自动和手工监测点位83个、声环境监测点位223个,在线排污监控设备328台(套),建成首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3座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

  采取3D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拍摄、智慧工地扬尘监测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建筑工地、重点路段、车辆管控和工业企业等精准监控,市、县、街三级联网,水、气、土、声、执法监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构建。

  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现执法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在全省率先建成环境信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环境信用信息全覆盖、全流程管理。

  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碳积分、“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建成美丽城镇11个、高原美丽乡村395个,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分别达到60%、29.3%。截至目前,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48所、绿色社区39个,市级绿色学校268所、绿色社区58个。

  成功创建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2.4%,绿色出行加速推进。连续3年成功举办生态环保成果展和绿色发展论坛,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和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双双落户西宁,达成的“西宁共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实施减排项目283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新引擎。

  如今的西宁,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格局初步显现,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美好愿景纷呈在老百姓面前,展现出高原古城的多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