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转变”在基层 美丽斜沟“春色”满园

02.11.2017  08:39

  青海新闻网讯 10月26日,秋日暖阳。一条加宽了的旅游公路,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斜沟乡上窑洞庄、下窑洞庄等7个行政村紧紧相连。沿途随处可见,收购马铃薯、晾晒油菜籽、磨洋芋粉等忙碌的农民们。

  斜沟乡地处大通西北部,西靠娘娘山风景区,斜沟河自上而下流淌全境,最终汇入北川河。依托娘娘山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成为这里农民的增收法宝。

  越野车行驶至上窑洞庄村,一栋栋崭新的橙色外墙的新房映入眼帘,规划整齐的地平上,刚刚播撒的草种子清晰可见。“为了提档升级,我们新修了旅游接待中心,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乡党委政府、村委会还在探讨、研究中。借娘娘山旅游风景区,打生态旅游牌仍然是未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路子。”陪同采访的斜沟乡副乡长李国昌说,刚刚胜利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这为我们下一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记者看到,隔壁下窑洞庄村生态旅游扶贫富民工程正在建设中,产业园、住宿宾馆、游客接待中心、餐饮、娱乐等一应俱全。村委会主任陶彦山说,全村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今后将依托这一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全力巩固脱贫成果。

  “国家政策好,邻里团结,生活在这里很幸福。”下窑洞庄村回族村民云海龙说,这几年家里享受了好多政策,妻子肿瘤手术有低保医疗报销;儿子今年考上一本,除享受7000元贫困大学生补助外,每月还有400多元生活补助;关键还有产业扶贫牛羊养殖,我们家真真实实的脱了贫。云海龙满脸笑容地说:“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村民康维贤笑着说,听干部们说,国家支持农民创业,没想到这步路,我走对了。正值马铃薯盛产季,康维贤的磨粉机一天也没闲着。这个一家四口用人均5400元的扶贫资金购置的磨粉机,给康维贤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几天生意实在太好了,连周边其他村的村民都来我这儿打粉。”只见,经过搅拌机的冲洗、脱皮、研磨,不到20分钟的功夫,150公斤马铃薯被打磨成糊状,再经过沉淀、过滤,即是雪白的洋芋粉。康维贤说,自己就是看准了村里和周边村子,集中大规模种植马铃薯的优势,从事淀粉加工,后期还准备购入制粉机,直接做成粉条进行销售,这样家里的收入就会更上一层楼。

  在下窑洞庄村,一户户危房改造后的全封闭的砖混结构板房排列整齐。新的村委会办公楼正在修建中。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广场让村民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一座火红色的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显得整个村庄朝气蓬勃,也象征着丰收、希望,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驻村工作队成员公却加说,这是今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村民无不称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公却加说,扶贫要扶志,只有思想上“脱贫”,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等、靠、要”到主动脱贫,再到千方百计增收致富,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下窑洞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原来满眼望去一片片红色、蓝色彩钢房,到斜沟河青山绿水“河湖清”;从守着彩钢房,最多一日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万元,到群众主动放弃这一丰厚收入,而从事更为环保、持续、巩固的产业;今天的斜沟乡眼前“景色”之变,为人惊叹,令人称赞。

  昔日脏乱差,今日村庄整洁,碧水清清。斜沟河蜿蜒流淌,两边的青山秋色深浓,红的、黄的、绿的……随便拍一张,都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美丽的斜沟乡“景色”之变,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斜沟乡干部群众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谋划更加绿色环保、更为长久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