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科院:中国丝绸从南充出发走向世界
我们聚首南充研讨丝绸之路的源点,实际上是发思古之幽情,寻远岁之神秘,说丝思源,正本清源。有几个观点请教大家:一是原始野桑树从南充移栽全球;二是原始野蚕从南充“移民”全球;三是中国古丝绸从南充走向世界;四是四川丝绸比张骞早一千年到了阿富汗、古埃及;五是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南充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源点应该可以肯定,南充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没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丝绸与中国的关系。世界了解中国,最早是从丝绸开始的。印度古语的“赛里斯”(seres)和梵文“支那”(Cina),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都是丝绸的意思,比陶瓷(china)早得多。赛里斯(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在公元2世纪前叶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马其顿商人遣使到达Seres(东汉)的首都Sera(洛阳)的记载。这一记载一直通过大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公元90~168年)的巨著《地理学》保存至今。1993年3月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奥地利科学家在古埃及女性木乃伊(21世王朝法老)头发中发现一块丝绸,并证明来自中国蜀地。中国杂志《丝绸之路》1994年第1期也有报道。古埃及21世王朝是公元前1090年到前945年间,就是说公元前一千年四川丝绸就已经到了埃及,当然沿途国家如缅甸、印度、阿富汗、土耳其等已经有了四川丝绸。在印度一些古城和古雕塑中可以看到丝绸的痕迹。《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和邛杖,就不奇怪了,说明在张骞之前,四川的产品特别是南充丝绸已经到了南亚。在《人类文明编年纪经济生活分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中记载,公元前1110年埃及使者为丝绸来到中国。最近在兵马俑、三星堆的人物造型中都找到了丝绸的痕迹和标识。在印度、土耳其、埃及、非洲等地一些博物馆都能找到中国古丝绸。
有的学者说,张骞当年见到的是麻布(亚麻、苎麻等)而不是丝绸,这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历史学和科技常识。当年嫘祖家乡盐亭与南充属于同一行政区,嫘祖时代就能养蚕纺丝,还说汉代之前没有丝绸?千里之外交易运输的一定是贵重和轻型的珍品,属于上层人士玩用的奢侈品,绝不是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麻布,否则不划算。丝绸服装一直是高贵典雅的代表。丝绸在当时与黄金等价,被誉为纤维皇后,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戴。对于当时还只有羊皮和麻布的西方人来说,神奇的丝绸惊动了世界!据史料,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世称为希腊历史之父)说,希腊商人曾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到过“绢国之都”。希腊文称丝为“塞尔”(Ser),称中国为塞里斯(Seres),意即丝国。公元前五世纪的另一位希腊史学家克泰西亚斯在他的《史地书》中,则称“塞里斯人身高近二十英尺,寿命超过二百岁”。还说在塞里斯国中没有乞丐,没有小偷,没有妓女,对中国充满着美好的向往。我们对比麻布与丝绸就可以知道优劣。麻布是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穿著不甚舒适,外观较为粗糙、生硬。丝绸是以蚕丝为原料纺织而成的各种丝织物的统称,品种很多,个性各异,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长处是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在古埃及,丝绸是法老才能享用的珍品,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普通麻布不可能有这种崇高的意义。因此,说张骞在大夏即阿富汗见到的是麻布,缺乏常识,应该是丝绸。总之,三千多年前四川丝绸已经到了西方,比现在学者讨论的时间要早一千多年。
第二个问题是同时具备“六大要素”才算是“丝路源点”。这是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科技设备,比如没有空调和塑料大棚,没有飞机和汽车,没有化肥和杀虫剂,全是自然状态,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思维去考察远古时的生产方式,那时生产力很落后,全靠人力和天气。这“六大要素”,一是自然要素,就是能适合优质野桑树生长的条件,比如海拔高度、土壤酸度、空气温度、湿度等;二是生物要素,就是有适合优质野蚕生长的气候条件,本地有野蚕种;三是技术要素,就是有纺织加工蚕丝的设备和人员;四是交通要素,有水路、陆路运输的方便条件;五是交易要素,就是有丝绸市场和商业氛围,但商业不能太发达也不能没有;六是群众要素,就是有一定规模的蚕丝产量和生产人群,种植业发达,群众积极性很高。我们认为,一个地方只有同时满足这六大要素才算丝路源点。考察发现,四川南充基本同时具备,因此可以算丝路源点。桑树生长的条件是,海拔1200米以下,温度范围5℃至30℃(在25℃到30℃最好),水份60%到85%(最好65%),土壤肥沃深厚,酸度ph4.5到9.0(最好在6.0到7.5之间)。有机质1.5%以上。阳光充足。蚕子生长条件是,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饲养温度20℃到30℃,发育温度7℃到40℃,湿度70%到85%,空气流通,光线不能太强。特别是注意防病,蚕桑病很多,如白粉病、桑赤锈病、紫纹羽病、桑枝枯性菌核病,这些均为真菌性病害,还有桑青枯病、桑疫病,均为细菌性病害等等。据当地居民证实,南充一些山里至今还有野桑野蚕。古代是通过丝绸之路把蚕种桑树传播出去的。南充古时属于梁州,后为安汉,夏代就是“有果氏”国,后称果州,说明植物品种丰富、种植水平很高。
第三个问题是从“六个维度”来看南充丝绸。一是地理维度。南充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在昆仑山之东,紧靠秦巴山,动植物具有多样性和转换性。南充处于北纬30°35'到31°51',东经105°21'到106°58',海拔256米到889米,年均气温17℃,主要是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高坪区北纬30°7',东经106°,海拔269米。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是中国的中心公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在北纬30°左右。东经100°也是一条内容丰富的神秘的地理线。四川盆地有1409条河流,南充境内有9条河流,因而空气湿润。青藏高原的淡水和四川盆地的封闭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嘉陵江流域3.9万平方公里,总长度1345公里,两个源头,流向总体是从北到南,温度表现梯度变化,最适合蚕桑生长生产。二是古城维度。学术界认为古丝绸之路,西汉起自长安,东汉起自洛阳,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古都,而南充不是古都。丝绸之路是“国道”,不是“省道”和“市道”,所以,由于政治因素没有考虑南充也是正确的,这是“都城效应”。因此,不是说南充不是源点,而是只能表明南充不是古都。说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和洛阳,实际是指“集散之地”,当时南充距长安和洛阳路途不远,丝绸和各地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或洛阳以后,再由各国商人把一捆捆的生丝和一匹匹的绸缎,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装裹,然后浩浩荡荡地组成商队出境。三是时间维度。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宋朝的事情,因此大规模航海或者说海上丝绸之路,晚于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也早于北方丝绸之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因为古时从四川到云南再到缅甸、印度,比走北方沙漠、荒滩、奇热、风沙、冰雪之路要方便和容易,南方森林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在这种情况下,南充丝绸到南亚或西方,走陆上南方丝绸之路比江浙方便,距离更近。最早去印度、埃及的丝绸应该是南充的。四是生物维度。原始野桑树在嘉陵江生长茂盛,其他地方的桑树是从南充移栽和培养的。南充高坪区都京街道在嘉陵江中发现的两根乌木,其中一根长约15米,最大直径约1.5米,重约10吨,树根、树干及分枝完好;另一根长约10米,最大直径约0.8米,重约5吨。这两根乌木的根部完好,树干有分枝,从树型上看是桑树。嘉陵江河道内已多次出现乌木,这说明,高坪在古代有原始的巨大的野桑树林。2013年5月云南楚雄双柏县发现野生古桑树,围度3.5米,树高20米,树龄千年左右。南充境内至今还有许多鲜活的古桑树。乌木炼成一般是上万年,因此南充三千年以前养蚕纺丝就理所当然。五是经济维度。南充经济不如西安和成都,这样才能重视农业,发展蚕桑,否则就发展城市经济了。蚕桑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成都曾有“扬一益二”之称,北宋有交子,商业很发达,种植蚕桑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销售和精细加工,府河因为洗纱而变锦江。西安、洛阳是都城,是丝绸大市场,不是生产地,丝绸都是从南充收购运送而去。六是文化维度。《水经注》、《华阳国志》、诗词、民俗、传说、歌谣、地名、道路等,都有蚕桑记载。绵阳盐亭黄帝元妃嫘祖养蚕纺丝,解决了技术和人才问题,把南充丝绸历史提前到远古时代。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统治者都以蚕桑命名。蚕丛,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就是三星堆的纵目人造型。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多次发生过部族间的争斗。广元明月峡是世界“交通博物馆”,剑门蜀道,都是去北方之路。从南充到南北方向的路途很多,除开嘉陵江外,陆上就有五六条。南充是古代丝绸主要生产地,是丝路源点,应该可以肯定。“巴山蜀水”四字,“蜀”就是野蚕,“巴”就是“大蛇”即龙,来自昆仑秦巴,也是嘉陵江曲河和秦巴山轮廓的形态。中国其他地方丝绸的兴起是在秦汉特别是唐代以后了,那是因为人工技术更发达了,桑树和蚕种都有了改良,与古桑树和古丝绸是两回事。《大宛列传》记载有蜀贾、羌人、邛僰、犍为、蜀宜等四川特有的元素符号,古蜀文化应该包含丝绸文化,要研究南充丝绸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关系,蚕丛与三星堆就有很密切的联系。
四是提出十条建议供参考。一是建设国际丝路源点公园,树碑刻字造像,种植各种桑树,建好博物馆;二是建设川欧产业合作园区,对接“一带一路”;三是加强丝绸产业创新和改革,解决防皱褪色、新产品设计等具体问题;四是创办中欧丝绸培训学院,为“一带一路”建设储备人才;五是在高坪都京镇设立“丝绸之路源点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六是搭建交流平台,如建立丝路源点网站和微信群,办期刊;七是建设丝路源点国际旅游目的地,展示种养、加工、销售、使用等链条全景;八是南充要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办展、办会,缔结丝路友好城市;九是用桑蚕文化全面包装都京镇,蚕茧雕塑,特大桑树,从车间到住房,从服装到火车,都是蚕桑造型;十是在嘉陵江两岸种植桑树,评选桑树为市树。总之,要系统思考和全面规划丝路源点建设发展战略,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