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云: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
在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中,旅游产业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更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对于带动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外开放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四川红色旅游资源,让四川红色资源转变成四川加快全面发展的优势力量,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一个事关四川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红色旅游产业在四川旅游产业中占据着显著地位。据有关统计,我省现有红色旅游景点 120 多个,其中,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红色旅游景点的有 23 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 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1 个。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基本情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编制四川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方案,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了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充分整合和发挥四川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推进四川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组织编写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四川红色旅游的总目标是:高标准建设好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精品,让红色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发展的特色产业的标志,让四川成为全国新型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旅游强省。这为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指导。
2. 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红色旅游品牌优势凸显。四川红色资源类型多样,既有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也有将帅故里、旧居,还有重要战役和战斗遗址,全省大多数市州都有红色旅游景点。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一线两区”的分布格局和“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旅游品牌。“一线”是指中央红军长征入四川境内的路线,包括四川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区域,途径泸州、凉山、甘孜、雅安、阿坝等所辖的若干市县。“两区”是指川东的伟人故里和川东北的川陕苏区,这主要分布在广安、南充、巴中、广元、达州等地。在丰富的红色资源基础上,四川省已经打造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的旅游资源,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3. 红色旅游的配套建设大幅度推进,为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国家交通部制定的全国红色旅游公路专项建设计划,四川省高度重视红色旅游景区公路建设,确定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公路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彝海结盟遗址、川陕苏区烈士陵园、红军血战剑门关、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朱德故居纪念馆等地方的公路建设,同时,还建成了一些通往红色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许多地方还加强红色旅游人才的培训,以及餐饮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提升,这为四川红色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保障。
二、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探索推动本地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也开始重视和整合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把红色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使红色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推手。但是,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四川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客观审视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深入推进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强烈的现实价值。
1. 认识定位存在偏差,整合利用程度不高。认识定位的不准确是导致当前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的重要制约因素。红色旅游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由于有的基层党委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红色资源具有的潜在价值,缺乏把红色旅游资源放到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产业振兴的大视野中来整体思考,造成在现实中出现“口头重视实际不重要”的现象。四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是四川人民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四川科学发展的重要软力量。这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联合,共同挖掘和打造四川红色资源,共同把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品牌推向全国,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带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而正是由于涉及不同市县、不同部门的整合,导致目前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
2. 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有待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还需进一步重组。要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就需要对其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归纳、提炼和综合,探索和构建一条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从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四川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各地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特色提炼不足,呈现出很明显的趋同现象,这也是导致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同类地区红色文化影响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3. 红色旅游品牌打造不足,对外宣传途径需进一步拓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要占领制高点,其品牌意识战略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是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目前来看,四川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方面做得明显不足,没有完全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和较强核心竞争力而区别于其它省份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这些都需要结合四川实际和时代需要进行创造性包装和打造,努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特色。同时,在充分利用国家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等方面宣传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较弱。
4. 红色旅游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多数处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或偏远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造成当地政府很难划拨专项经费来保障红色旅游景点的场馆设施维护、功能提升以及个性化旅游产品的包装。民间资本进入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产业,它需要具有一批较高综合素质、能够满足游客旅游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人才队伍。就目前而言,四川省对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还难以适应四川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这也是成为影响四川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
三、四川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优化
要加快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需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和打造好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对于四川省而言,需要抓住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四川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科学路径,这是当前四川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从而为四川建设旅游强省和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1. 充分开发和优化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的整合力。红色旅游资源要转变成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需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优化,特别是要努力形成优势特色和适时性的红色文化产品,发挥全省红色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一方面,四川应采取联合整体、动态开发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历史博物馆、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等对红色资源的单一研究模式,建立宣传部门、文化部门、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全员综合性开发和研究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相关党政部门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形成统一的认识,坚持系统化开发原则,进而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整合力,这也有助于避免各地区的简单低水平重复开发利用。
2. 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让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就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和提炼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从而才可能真正提升红色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四川必须要抓住“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这三大独特红色资源,包装培育红色旅游精品。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在保障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和鼓励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探索红色旅游产业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大胆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之中。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应该集中力量按照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和品牌打造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要加强对红色遗址、场馆建设的保护和维修,要充分运用声、光、电以及3D 技术来展示红色文化资源,从而提高红色旅游文化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3. 搭建立体式的宣传平台,扩大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力。面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四川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主动“走出去”的意识。根据新时期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认知习惯等,构建更加多维有效的红色旅游营销手段和策略,注重组合营销,可以开展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以及红色旅游文化高峰论坛。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四川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渗透到日常报道之中,甚至可以通过相应渠道在中央级主流媒体加大宣传,推销本地区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独特优势,建立红色文化传播网站,形成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品牌,从而也可以增强全社会对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知晓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召开以红色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编写红色故事等多种形式传播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而扩大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美誉度。
4. 打好红色旅游资源的组合拳,凸显红色文化的生命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要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大系统中来把握,要有意识地打好组合拳。特别是要把四川的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民俗风情、农家乐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大众在参与中享受和感悟红色文化的感召力;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充分利用生态文化、农家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巴人文化等等活动营销红色文化,从而提高红色文化品的“叠加效应”;要结合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新需求,在开发红色资源过程中要注重群众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红色旅游产品。比如让群众参与“当一天红军”、“吃一天红军饭菜”等等,让群众在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心灵洗礼,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传承红色文化,凸显红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章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