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党旗红 乡村美 ——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 打造“一红四美”党建品牌纪实

15.11.2016  14:36

            0

  初冬的白沈沟两岸,层林尽染,风寒料峭。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水泥村道平整干净,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广场游园景色秀美,蔬菜瓜果大棚接连成片。在这风光迷人的画卷中,在这丰收喜悦的日子里,大寨子村党建工作在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

  而在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麻将村”、 “垫底村”,村民是“太阳人”,党员是“开会党员”。如今,这几顶曾压得全村百姓抬不起头的“高帽子”终于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村庄成为海东市“一红四美”党建品牌示范村、乡村保洁卫生工程示范村和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示范村。

  大寨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团结干事的大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大寨子村党支部以加强基层党建为着力点、以群众满意为目的,积极打造“党旗红、乡村美”特色党建品牌,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形成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作用发挥明显、村庄美丽整洁、群众生活美满的良好局面。

  “党旗红、环境美、生活美、和谐美、风尚美。”大寨子村“一红四美”,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党建品牌。

  “党旗红、乡村美”——文化广场上这六个鲜红的大字,既是大寨子村党支部对全村百姓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最好诠释。

  凝心聚力党旗红

  “肚子饿不着,日子好不了”,在十年前,这句话是大寨子村最真实的写照,一家几口的生计全靠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地靠在墙边拉起家常,卖了粮食聚在一起打麻将。眼看周边村子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可这住着“太阳人”的“麻将村”,却是一天比一天穷。

  “村两委班子不力、党建基础不牢、党员作用不大。”沙沟回族乡党委书记李庆宏的分析一针见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火车头的作用,村党支部始终把加强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将五名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后备干部吸收到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中,为班子注入活力。

  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建工作例会”、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轮流坐班、村民事务代办等制度,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通过教育引导、示范带动、民主评议等办法,唤醒党员意识,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同时,依据沙沟乡党委党员精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并将双承诺、党员贡献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全村31名党员共承诺事项21项,践诺21项,兑现率达到100%。开展党员志愿活动近20次,参加党员干部56人。

  村党支部结合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实际,先后完善党支部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财务管理等制度。凡涉及人、财、物及关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村党支部会议或支部扩大会议(群众代表参加)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为确保有地方办事,村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对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向村民公开村干部轮流坐班表和联系电话,确保村干部随时解决村级事务。

  承诺带村民外出务工,党员曹长连带着柳凯、张富军在西宁干起了室内装潢;承诺带头劳动,党员席洪义一有空闲就在花园锄草、浇水;承诺做好监督员,77岁的老党员张生辉吃完饭就坐在花园边——开始行使自己的监督责任……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属于一般村的大寨子村识别16户贫困户50人。在精准扶贫项目和村党支部的支持帮助下,16户贫困户的产业项目都已经落实到位,退出机制已经启动,正在等待年底的验收。

  在扎实开展维稳工作中,全村党员带头群众,边访边查,认真仔细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动态,切实维护村庄稳定。

  “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村干部就是要拧成一股绳,才能把村子里的事情办好,”村党支部书记秦生龙说。

  大寨子村将党建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引擎,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村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如今的大寨子村,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好,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基层党建工作体现在基层党组织有凝聚力、基层党员干部有感召力、基层党建工作有创造力,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才能有力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海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绣宗说。

   齐心协力乡村美

  走到村口,映入眼帘的小广场和小游园旁,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平整的村道连接着家家户户,道路两旁的花园里,尚未凋零的鲜花随着微风轻轻点头。村民杨生英在家门口清理垃圾。“要是这条路没修好,遇到雨雪天气,我去趟县城还得提双鞋换上!”杨生英笑着说。的确,以前的大寨子村,是名副其实的“四乱”村: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牲畜乱跑。

  为美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品味。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在环境整治、卫生保洁方面做好表率,全村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浓厚氛围。

  2011年,村里开始新农村建设,根据地理优势,修建了3个不同特色的小游园,铺设道牙石1200米,砌花砖6000块,修建花池62个,栽种了丁香、沙柳、青杨、爬山虎、山杏等各类苗木6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使全村的绿化面积从几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70%。

  为让村庄面貌长期保持干净优美,村党支部又在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划分具体区域,承包给党员干部,做好长期绿化管护,做到职责清、任务明。

  2013年,农村保洁工程全面启动,大寨子村开展“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开着自家的农用车、翻斗车,清理垃圾、疏通沟渠。老百姓一看有人带头,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年轻人砌墙铺路、妇女们栽树种花、老年人浇水施肥,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秦生龙说。

  “为使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到建设美丽乡村中来,形成干群齐心合力的良好局面,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三议一表决’制定了‘工票’制。”村主任曹永鹏告诉记者,村两委负责给各社安排义务劳动区域和具体工作,并在完成每天义务工后统一发放工票,各社社长按每天工作需要分派义务工。

  每户每年出15个义务工,按照车辆、劳动力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如有条件出车的农户,一辆车出满一天共计6个工,手扶拖拉机出满一天共计4个工,外出无法出工的村民主动出钱,一个工为80元。

  村党支部将这些钱用来奖励出工中表现优异的农户,年底统一结算。如无特殊原因不出义务工的农户不予享受各类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党员群众主动出义务工达1160余人次,出动各种车辆142台次,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节约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40余万元。

  “过去,村子里的事儿没人管、没人干,村干部说了也没人听。通过实行‘三议一表决’、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以后,村干部在村民中渐渐有了威信,大家的心想到了一起,劲儿也使到了一起,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村主任曹永鹏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的所作所为感染着周围的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自己的家园装扮得分外美丽。

              提起精气神儿奔小康

  今年四十多岁的许正存是村上“正存农家院”的老板娘,虽然只有七张桌子,但开张不到半年收入已经超过3万元,这让以往只在村上经营一家小卖铺的她尝到了产业转型的甜头。

  “距离这个村12公里处就是东沟林场,夏秋季节风景秀丽,近几年来,每到周末,前来徒步的游客络绎不绝。依托这一优势,我们计划在沿线各村打造一条景观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餐饮业,而这里,就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李庆宏如是说。

  就这样,许正存夫妇二人响应号召,开起了农家乐。如今,村上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7家。

  以前的大寨子村虽然交通便利,但人多地少,人均只有7分地,长期以来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村党支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确定了中长期发展计划,依托白沈沟现代农业园区和红提葡萄基地,引导农户自主经营大棚或流转土地,共建成大棚375个,流转土地35.7公顷,解决劳动力21人。去年,村民张生旭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辣椒、菜瓜和西红柿,一个大棚一年挣了2万元。这让原本一直在外打工的他找到了致富的新希望,今年一鼓作气又承包了5个大棚。

  秦生龙告诉记者,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他们引进了3家砂石厂,解决了15名劳动力。村党支部还用每年12万元的集体收入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灌用水水费。此外,村党支部还积极联系就业部门了解务工信息,介绍村民外出务工,仅去年,全村务工人员就达到1206人,年人均收入0.6万元。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厚的同时,大寨子村村民的精气神儿也发生了变化。

  提起自己的儿媳妇,今年73岁的王淑贞频频点头,“没有她,我这把老骨头哪能活到现在!”原来,最近几年,儿子一直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的担子全压在媳妇李秀兰的肩上,除了忙里忙外操持家务,李秀兰还去园区的大棚打起了零工。

  “早上起来吃完早饭就开始打扫卫生,接着就去大棚干活了,忙完棚里的事情,又得赶回来给我做午饭。身体不舒服,她就送我去医院,跑前跑后照顾我。”虽然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情,可王淑贞说,这么多年儿媳妇对她的好,说也说不完。

  在家尊老爱幼,在外李秀兰也赢得了大伙儿的好评。左邻右舍住了这么多年,没见她跟谁红过脸。

  “根据群众投票,她连续4年都被村上评为‘好媳妇’,这对于村民来说,起到了一种非常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村上的妇联主任严生兰说,通过组织开展“美丽小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村上的风气越来越好,人人都想评优秀,家家都想当先进。

  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眉户戏”是大寨子村的文化宝藏,早在1979年,村上就成立了戏团。为了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在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戏台,冬季农闲,戏团的三十多个人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曹长德是村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了戏台之后,这个原本就闲不住的老戏骨更是坐不住,逢年过节和村上的老搭档们唱上一嗓子,成了他最期盼的事情。

  村民李发明说:“现在村上的风气正了,条件好了,别的不说,小伙子们娶媳妇都容易了,今年我们村上就娶了7个新媳妇!闲了唱戏,晚上跳广场舞,我们的日子过的真是有滋有味!”

  岁月曾著风雨,更待满树繁花。

  大寨子村“一红四美”品牌已经打响,但对秦生龙和他的同事来说,这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相信在党支部带领下,大寨子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10月18日,从平安区出发前往大寨子村采访,阳光温暖,秋意正浓。

  约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大寨子村。村子正中的小游园花圃中,依旧花红叶绿,生机盎然。老人们在晒着太阳拉家常,几个四五岁的小孩子追逐玩耍,处处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气氛。

  “我们村子现在这么美,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前的后进村,现在的品牌村,多亏了我们有一个团结、务实的好班子。”听说记者来采访,老人们都围了上来,在他们脸上,记者看到了骄傲、自豪的表情。

  对于这个曾经的后进村来说,缘何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寨子村,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简单起来。

  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争取项目搞建设、种花栽树搞绿化;党支部动员在家党员出义务工,帮助贫困户盖牧场、修围墙;党员干部带头行动,清理垃圾、疏通沟渠;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认领无职党员服务岗位——在采访中,不管是村上的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的村民,说起村子里点点滴滴的变化,无不欣喜若狂。

  村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红四美”这个品牌实实在在成为了改变这个后进村的强大动力。

  党旗红,乡村美。如今,大寨子村党支部正携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意气风发地投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之中,学做合一,重在实践,为大寨子村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苑玉虹 咸文静 尹耀增)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