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之花分外艳丽—— 青海奋力开启“十三五”新征程述评之九

20.02.2017  15:35

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有湛蓝的天空,旖旎的青海湖,“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这里就是青海。

安召舞、轮子秋,土族阿姑的七彩袖,康巴汉子的牧歌;青稞酒、拉面、酿皮、手抓……这里就是青海。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47%的青海省是除西藏外全国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话语犹在耳边。

一年来,我省全力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八进”活动为载体,强力推进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八年创先进”第二步战略,硕果累累。

“八进”活动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工作,我省提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进家庭、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寺院、军营“八进”活动,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必备条件,努力使创建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创建工作实现全覆盖。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我们互相体贴,互相关怀,同甘共苦,贫富相依,家给我情,家给我爱,家给我力量和希望……”这首歌,唱出了全省最美家庭祝方太全家人的心声。祝方太一家三代同堂15口人。多年来,全家人团结和睦、相互关心,创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

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在城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先进户16.7万户。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农牧户”,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以“交流交往交融”为主题,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116个,与天津、上海、河北等15个省市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年内创建先进社区109个。

以多民族杂居村社为重点,继续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牧区延伸,年内创建先进乡镇(街道)99个,村(牧)委会1042个;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并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教材进课堂、内容入头脑,年内创建先进学校703个;以窗口服务单位为重点,做好面向少数民族的特需服务,提供双语标识,配备引导人员,年内创建先进机关(单位)达30%。

在创建活动中,我省深化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民企帮村”、“村企联建”等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计划,签订投资、帮扶等项目25个,140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164个贫困村结对签约,累计投入项目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及各类捐资2亿元,吸纳民族地区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2万人。

在部队,创建活动亦有声有色。以“六联建”为载体,与驻地65个村社党支部、50座寺院、46所学校、28所医院、21个美丽乡村、15所福利和敬老院结对共建,促进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依法治理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抓好民族地区的法治工作,对于提升全国的“法治”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我省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提升法制水平。

启动实施“七五”普法,持续开展法律“七进”、“双百”法治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开设覆盖甘青川藏区的藏语法制广播节目,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运用微信、微博、“两微一端”等新型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广泛开展宣传的同时,我省把每年3月份作为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运用领导包案、分级化解、督查督办等多种方式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个月内成功调处重大矛盾纠纷1714件。

严格落实省州县乡四级矛盾纠纷协调会议月报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每月定期开展分析研判,逐一制定化解方案,落实化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针对性措施,彻底解决了一批草山地界、征地拆迁、重大项目建设等长期存在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一年来,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5462件,化解14235件,化解成功率达92.1%,强化了源头预防,杜绝了矛盾叠加发酵,有效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

我省大多数地区地广人稀,如何让管理、服务深入到“最后1公里”,关系到藏族聚居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2011年起,我省按照城镇、农村、牧区3种类型,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2016年,我省以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运用为重点,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出台《青海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立联网运用工作实施方案》,全省市(州)、县(市区)重点部位和主要街道、路口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

平安是福。我省全面深化平安细胞创建,召开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工作会议,确定典型培育项目21个,落实资金1674万元,有效提升了“平安细胞”创建的质量和水平。

以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为目标,在组织指导各地自主推进重点乡镇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聚焦法治环境差、治安案件频发、矛盾纠纷多的地区,部署开展了全省农牧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

思想引导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正像歌中所唱,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过去的一年,我省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依托集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和树立典型,将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辐射。

“凝聚充满希望,团结就是力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走在海东市平安区街道上,随处都能见到这样写有民族团结标语的公益广告牌,公交站台、出租车、公交车也利用自身宣传资源开展流动宣传。

不仅在海东,我省各地都利用电视、广播、户外电子显示屏、窗口单位电子屏、出租车顶灯显示屏等,广泛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利民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016年9月,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在我省各地展开。期间,各地、各部门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40多万份(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320多场次,举办集中上街入村进寺宣讲活动440多次。

我省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偏远高寒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的互相交流源远流长。这种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久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玉树赛马节、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果洛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塔尔寺酥油花文化旅游艺术节;电影《德令哈之夜》、纪录片《青藏高原上的藏医药传奇》、藏戏《松赞干布》、歌舞剧《彩虹儿女》、图书《湟鱼》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文艺创作,凝聚了民心民智,唱响了国家富强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过去的一年,168个集体、266名个人获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个人表彰;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尖扎县医院、西宁市城东区、贵南县、青海民族大学等14个地区和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克素尔村、循化撒拉族县红光红军小学、省藏医院等10个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成。

这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标杆,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苑玉虹)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