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民族团结心曲”在瀚海戈壁唱响 紧抓民族经济发展 助推共同繁荣进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气候宜人的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体育广场和“百姓大唱台”,以及热闹的街区,每晚都会激荡起这些令人熟悉而优美的旋律。
如果说,察尔汗盐湖,是格尔木的富裕之源,那么,民族团结,就是这片土地的幸福稳定之根。近年来,格尔木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按照“在尊重民族习惯上求好、在处理民族矛盾上求快、在发展民族经济上求高、在改善民计民生上求实”的思路,在全市同步奔小康的征途中,奏响了一支支萦绕在各族儿女心头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心曲。
沿着辽阔的瀚海戈壁急速前行,在位于格尔木市区向南7公里的这里唯一的藏族农牧民群众的聚居区——唐古拉山镇,房屋整齐划一,街道院落干净整洁。为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而自发搬迁下来的牧民群众,在这里幸福愉快地生活着。
“政府帮助我们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产业,还在生活上关心我们,老人和孩子都能领到补助。相比过去在牧区,我们的收入不但有所提高,而且更加稳定。”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藏族村民闹吾才仁满脸笑容地说。
早在2006年,长江源村就在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办了藏毯加工厂,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08年,格尔木市本着因村制宜,明晰思路,着力特色经济发展的原则,发挥长江源村的劳动力优势,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开办了嘛尼石雕刻和藏式风情园,这些举措的实施,为牧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推进藏区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社会和谐凭众志,民族团结靠人心。长期以来,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总引擎”,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资源倾斜,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为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共享团结进步成果
郭勒木德镇富源村回族村民马占虎50多岁,因为家庭困难一直想找份工作,村委考虑到他年纪较大,左眼又残疾,就为其推荐了公益性岗位,帮助他增加经济收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格尔木,和马占虎一样,少数民族同胞享受到民族工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例子不胜枚举。
近年来,格尔木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发展的核心支撑,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格尔木市挤出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实施了3个乡镇1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包括郭勒木德镇5个村、乌图美仁乡4个村的道路硬化建设;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级道路维修;乌图美仁乡要盖村和格日罗村家用太阳能电源购置。
在教育方面,截至2015年底,格尔木市民族中学和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共设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塑胶体育运动场、医务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语音室、电教室、科学与劳技实验室以及投影式班班通等教学相应设备一应俱全。其中,格尔木市民族中学设有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与高中四个教学部,形成了三种教材,四种语言(蒙、藏、汉、英)的教学规模,并连续五年获得海西州“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的荣誉。
在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同时,格尔木市各中小学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在和谐的民族关系下、多彩的民族文化熏陶下快乐成长。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格尔木市坚持一线工作法,从2015年开始为农牧民免费做健康体检,并从今年开始将一些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员纳入了社保和医保范围。
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民族团结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今年,以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市为引领,格尔木市又一次在全市各个街道社区掀起了民族团结工作创建的热潮,并使创建触角深入到基层的各个角落。
“建兴社区”的民族团结“12345”工作法和“四微”工作法,将民族团结融入到社区的点滴工作之中,一项项解决各族群众的具体需求;建安社区企居联建和社区七支服务队,用亲情式服务,营造了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时,他们还打造了全市首家文化驿站,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石油社区”的居民们成立了自筹自管的“剪纸爱好班”,传承和发扬了剪纸这一民俗特色手工技艺,更拉近了社区各民族妇女之间的邻里关系。
通过创建活动,格尔木市涌现出了包括社区在内的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柴达木盆地深处竞相绽放,遍地开花。目前,格尔木共创建州级示范点20个,市级示范点3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2个,营造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如今,一条条新建的道路,一间间现代化教室,一次次热情的服务,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见证着格尔木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格尔木市将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向新的高度。(马恒 黄瑾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