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花开别样红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纪实
民族团结文艺演出
创建先进个人——乐都区农技推广中心的马国业为致富能手现场授课
海东市卫计委组织医生为群众义诊
海东市创建办督查组在乐都区城镇学校督查创建工作
海东市多民族聚居,汉、回、土、藏、撒拉等民族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百年。
一个个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和衷共济、共生共荣的故事也在河湟谷地薪火相传,从远古传颂到今天。
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这是省委、省政府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宏伟谋略,出务实之举,是升级版的创建蓝图。《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的出台,既是对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承接,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
自从2013年,省委提出“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宏伟蓝图以来,海东全市上下,缪力同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动人篇章。
打基础:让创建工作长效运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创建工作,首先要打好基础。
美好的蓝图,需要良好的机制来运行。
创建初期,海东市健全了创建领导小组、目标考核、宣传教育、共创共建、矛盾调处、经费保障、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等八项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党委领导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制度、分管领导定期研究督导检查制度。
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部门负责人,率先垂范,亲力亲为。
市委书记于丛乐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定期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8月5日,在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于丛乐提出创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能因为阶段性的重要工作而弱化了创建工作。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一把手”在创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党政主要领导、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指导面上的工作,又要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既要深入查找问题,又要针对性地提出办法措施,把创建工作纳入科学管理、健康有序的轨道。
两年来,在海东大地,创建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形成了市级协调、县(区)级推动、乡镇实施、村社融入参与的体系。
民心工程是先进区建设的两翼之一,心齐了,事顺了。
海东市把创建工作从关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培育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宣传教育引导上,通过在报纸、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设专栏、专题,经常性开展创建工作宣传;市县(区)党校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有序培训;在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期间,市、县(区)创建办精心策划,开展民族团结巡回演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主题宣传活动;在每年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六月六”等节庆期间,各地组织开展“花儿”演唱、文艺节目演出、书画刺绣展览,将民族团结宣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两个共同”已成为全市各民族人民的共识。
我市从市级层面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民族事务管理、寺院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扶持。各县(区)每年相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创建工作。今年,市创建办在保证年度1000万元创建资金的基础上,整合“三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资金2881万元,重点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寺院、社区及工作薄弱环节倾斜。2013至2015年的三年,从市创建资金中安排的村级文化设施配套、寺院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等项目达135个。
在贯彻落实《纲要》的过程中,海东市不但布好局、起好步,而且从夯实制度、思想、物质基础入手,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走得稳、见实效。
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海东市从机关、乡镇、村社、学校、企业、寺院、连队等基层单位和一线干部群众中,发现和选树典型,讲好团结进步故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创建工作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海东开展创建工作的一大特色。
2014年12月20日。海东市会议中心。
62岁的冶振英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用自己调解的典型案例,向在座干群,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创建民族团结的现身做法。他是民和县川口镇人民调解员,也是一名退休“村官”。10余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征地拆迁等各类民事纠纷达200余件,制作书面协议40余件,口头调解16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
来自乐都区下营藏族乡的祁琼,见证了乡上筹集修路、建设“美丽乡村”、推广樱桃种植、饲养绿壳蛋鸡、实施退耕还林、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把情为群众所系,利为群众所谋的事实摆在面前;
互助县民族中学则把创建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小则从资助一位贫困少数民族学生、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誉为“民族团结的护花使者”开始,大则从开设民族政策课程、参加民族舞大赛、培养优秀人才方面,阐述了该校打造全省一流民族中学的做法;
……
这是海东市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赴各县(区)直机关、乡镇、学校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活动的一幕。8个事迹感人的单位和个人作为报告团成员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在推动农民增收,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协助党委、政府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形成了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
在示范点建设上,海东实施“七个一”工程(从市级层面每县(区)确定一个示范乡镇、一个示范村、一个示范学校、一个示范寺院、一个示范企业、一个机关和一个示范社区),市县(区)聚合力量,重点打造。通过两年多的创建,45个示范点已经成为示范和带动本行业、本领域的突出典型。
两年来,我市注重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注重挖掘和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极大地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掀起了知典型、颂典型、学典型的热潮。目前,全市推出国家级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2个,省级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5个,市级先进集体11个、先进个人15个,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先争优的好局面。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创建载体,找准创建工作与推进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创建工作见实效。
市、县(区)机关单位与贫困乡村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香溢校园”等教育活动,在广大乡村开展“五好”主题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
平安区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每年开展一次“送温暖、办实事、心连心、一家亲”为主题的创建活动,通过发动爱心人士每年帮扶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每年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安排农村危房改造100户;每年为贫困少数民族群众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宣传教育,确保每年有万名群众融入到创建工作中来。
循化县开展创建工作“五比五争”活动,创新和推进寺院“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县红军小学立足红色资源,大力开展“我是红色接班人”活动。
乐都寿乐社区创建“民族之家”“民族工作站”,为少数民族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好服务;民和县确定了“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谱写门户建设新篇章”的创建实践载体。
互助县威远镇以“533”(五个经常、三个联系、三个服务)工作模式打造“服务示范社区”。化隆县在教育系统开展中小学生与家长“同做共答民族团结进步作业”、“小手拉大手”活动,建立了创建工作载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示范引领和载体创新,使各项创建工作有了抓手,措施细化,从而助力先进区创建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促和谐: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从严格依法治理到强化思想引导,从夯实基层基础、改进寺院管理到狠抓窗口单位服务,海东市集中解决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从而为先进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伊始,海东始终把寺院管理作为藏区维稳的重点,千方百计做好寺院设施建设及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为了抓住寺院这个藏族聚居区稳定的“牛鼻子”,海东市根据省上《关于进一步加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依法、管用、和谐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
具体工作中,不搞“一刀切”,因寺制宜,因寺施策,实施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寺院管理方式,既尊重寺院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又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受到僧俗群众的欢迎和各界认同。
2013年11月25日,市委书记于丛乐率调研组深入化隆县金源乡开展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一行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召开座谈会,走访了阿吾卜具村、雄哇村、赛智寺,金源中学、卫生院等村社与单位,慰问了贫困老党员、宗教界人士,问需问计问民生,察民情、解民意、听民声。期间,于丛乐安排市有关部门给赛智寺解决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特困僧侣生活补贴;安排资金40万元用于消化赛智寺僧舍维修欠款,要求县上解决赛智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带领第二调研组深入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进行调研。座谈会上,马应庆阿訇说:“各民族群众都要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和睦相处,穆斯林教派之间更要团结和谐。”调研过程中,就群众反映的人畜饮水、灌渠维修、广场建设等困难和问题,牵头平安区委、政府安排项目资金予以解决;就树尔湾村群众反映的东沟林场公路道路设计不合理,交通事故频发问题,市政府督促海东公路总段重新设计线路,实施改造工程。
两年来,海东市安排125个寺院管理岗位,并选派干部驻寺工作, 24名市级领导联系24名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 112座大中型寺院成立了寺院监督评议委员会。认真组织开展了寺院管理年和教风年活动,制定了全市统一的寺院档案管理办法,健全规范了全市宗教人员、寺院的档案,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摸排管控。仅2014年,全市投资1977万元解决了12座寺院通路、通水问题;投入130万元为49座寺院配备了体育器材,改造僧舍危房近1800户,417名宗教人员被纳入低保,54名纳入五保。
只有化解好矛盾纠纷,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助推先进区创建深入人心。
海东市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突出问题。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各县(区)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基本做到了矛盾列表管理、调处专人负责、事毕销号结案。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风险评估以及“四调联动”等各项机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层级管理,一般矛盾纠纷有基层调处机构及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由市、县(区)联动、部门联调,焦点疑难问题由市级领导牵头,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和“一事一策”、“一村一策”的办法加以化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对去年确定的29件重大疑难矛盾和21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由县(区)政府负责,对涉及具体部门的,分流到相关部门限期解决,涉及多个部门或久调未决的疑难纠纷,由牵头单位协调有关部门实行集中办公,联合调处。
2014年,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231件,已化解1013件。特别是在省委政法委的大力协调下,圆满解决了长达8年之久的互助县南门峡镇“5.18”重大交通事故赔偿问题,14名遇难者家属拿到赔偿款114.8万元。同时,纵向建立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横向在交通、医疗、劳资、征地拆迁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有力地促进了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化解。
改民生:全面增进群众福祉
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两年来,海东市坚持公共财政继续向弱势群体、基础薄弱行业、民生薄弱领域倾斜,坚持实行“小财政办大民生”,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将财政支出的78%用于民生领域。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到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承诺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
201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304人,以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为主的技能培训达2.95万人次。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55.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今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海东市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设立3000万元拉面经济发展资金,扶持拉面经济扩面升级增效;投资5.2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房等项目97个,新建幼儿园59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9%;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76%;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17万套、农村“两房”2.88万户,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在16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搬迁农户3225户,减贫8.34万人。
在改善民生的进程中,海东市始终做好“三个结合”,为先进区创建注入了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创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年度申报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时,充分体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电力通信、乡村道路、村庄整治等项目,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创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海东市把创建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直面群众的眼,解决群众的难,赢得群众的心。也因为如此,各族群众才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家园。全市一大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全市共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726件。
创建与“三基”建设相结合。今年,全市确定了“三基”建设两年内要做好做实的41项重点工作任务,并用项目工作理念谋划“三基”建设,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项目中,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市、县(区)财政分别安排“三基”建设专项经费2000万元,确保“三基”建设顺利推进,不断提升党建设工作水平,切实为海东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如今,在海东大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牧场、“黄河彩篮”等新名词群众耳熟能详,取得的成果也吸引着省内外人士前来观光取经;
东部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一市两区四县”的格局初步形成,和谐、宜居、生态、创业的现代化城市群在河湟谷底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海东工业园区前景看好,一批高新轻优的高科技企业相继入驻,或开工建设,或投产运行。一批高科技人才落户海东;
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乐都国际射箭精英赛、乐都国际登山精英赛、河湟旅游文化节、互助彩虹冰雪文化欢乐节闻名遐迩,赛事规模日趋国际化。
海东,正朝着省委提出的“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的目标”阔步迈进。
今年,我市开展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的命名挂牌工作。命名平安区平安镇等391个单位为全市第一批先进单位。下一阶段,在深入推进“八年创先进”的过程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故事犹如一粒种子,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心中,春华秋实,必将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