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爸爸”团队资助400多名贫困生

25.10.2016  14:36

  青海新闻网讯

   “做公益不能像撒胡椒面似的就撒在面儿上,今天来这里送两本书,明天去那里送几件衣裳,这样作用不大。既然给了娃娃们承诺,就要坚持做下去,关注他们的成长。”牛寿山和团队里的志愿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关注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关注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助学四年——

   一腔热情,他和她创建助学团队

  10月22日,周六。8时整,牛寿山和“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的志愿者们从乐都出发赶往大通,他们要给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四中学的18名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具及生活用品。

  秋末时分,青海多地飘起了雪花,大通也不例外。汽车缓缓驶入长宁镇,两侧的行道树换上了金黄的外衣,草丛里的积雪还重,远处的大山银白。

  10时30分许,到达目的地。由于是周末,校园里看不到学生。走进教学楼最北面的一间教室,里面响起了零星的掌声。

  “这些娃娃,小时候见了我们都跑上来问好,现在不爱说话了。”牛寿山说,这18名学生从初中开始就由“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的志愿者们一对一、一对二地帮扶资助。空闲的时候,志愿者们会组织起来给他们送些文具和日用品。

  “上高中了,现在是叛逆期,也容易害羞,不爱说话也正常。”一名女志愿者笑着帮学生们打着圆场。随后,志愿者、老师和几名男生把要发放的物品整齐地摆好。衣服、鞋子、书本、饭盒,吃的用的都有。

  说起创立“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的初衷和起因,牛寿山有些轻描淡写:“我媳妇住院的时候,认识了一名志愿者,他们平时会资助贫困学生。媳妇问我,为啥不组建助学团队帮助贫困学生?”

  牛寿山夫妇敢想,也敢做。2012年5月,两人一手建起“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起初,团队里只有家人和朋友。大家做公益,靠的是一腔热情。

   持之以恒,他说做公益不能像撒胡椒面

  11时许,志愿者们开始发放物品。就算害羞,但接到书本的那一刻,孩子们都会笑着说声谢谢,有的则弯腰鞠躬致谢。

  “你看,这双鞋好看吗?你试一下,小不小。”牛寿山说着拿出球鞋递给一名男生。男生飞快地脱了自己的鞋,麻利地换上,他笑着说好看,合脚。“哎哟,都长成大小伙了,新鞋穿上了好好学习,不能光玩。”牛寿山拍着男生的肩膀叮嘱着。

  随后,副校长组织了简短的仪式,轮到牛寿山发言时,他仍然用青海话和大家说着。说来说去,他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好好读书,完成学业。之后,牛寿山叫几名学生说说最近的学习情况。

  “你都长得比我高了,帅小伙,要专心学习知道了没?”眼前的学生比牛寿山高一个头还多。

  年过五旬的牛寿山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瘦瘦的,但他的身体里彷佛充满着精力与能量。4年来,团队里的活动他几乎从没落下过,他和志愿者们用休息时间奔波在乐都、大通和互助的乡间,调查贫困学生的情况、送救助金、发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组织活动带学生们游玩。

  创立“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后,牛寿山和妻子定下了条条规章与制度:“我们资助学生,至少要看着他们高中毕业,一批一批地资助,不能光发钱发东西,他家的情况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也要了解。”牛寿山说,目前他们资助的主要是乐都、大通和互助的贫困学生,因为团队人员有限、条件有限。

  “做公益不能像撒胡椒面似的就撒在面儿上,今天来这里送两本书,明天去那里送几件衣裳,这样作用不大。既然给了娃娃们承诺,就要坚持做下去,关注他们的成长。”牛寿山说,他们也想去更偏远更贫困的地方帮助那里的孩子,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更好地帮助已经接受资助的学生。

  “我们团队里热心人多,有一次,一个老板直接空运来了一车榴莲,学生们没吃过,我也没吃过,还沾了他们的光。”牛寿山笑着说,每年,团队的志愿者们会组织贫困学生参加活动。去西宁参观科技馆、浪公园,给大家买新衣服、买冰激凌、买洋快餐。城里孩子们吃过的、见过的,大家会想办法让农村贫困的孩子也尝一尝、看一看。

  如今,“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逐渐壮大,队员有700多人,大家团结一致做公益,凭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传递温暖,四年资助四百多名学生

  牛寿山发完言后,一名女生跑上来给他塞了个系着蝴蝶结的礼盒。牛寿山拿着礼盒笑了,许久后才冲着女生说了声谢谢。

  坚持做公益,志愿者们奉献了爱,也收获了爱。“我们去学校,家长们煮的鸡蛋,做的馍馍,专门赶来送给我们。还有手工缝的鞋垫、地里挖的洋芋,都有。”牛寿山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发生在冬天里的一幕。

  2014年冬的一天,雪下得很大。志愿者们开车前往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一山间的学校。雪天路滑,车开不上去。村民知道后,自发拿着扫帚和铁锹来扫雪铲雪。

  “将近6公里的路,老乡们用扫帚把雪都扫完了让我们走,当时就想着,哪怕是不开车,爬也要爬到学校,把东西送到孩子们手里。”牛寿山说着有些激动,他拿着礼盒,想拆,又没拆。

  牛寿山做公益,妻子也做公益,他的儿子、儿媳妇、亲戚、朋友都支持他们并纷纷参与到捐资助学当中。如今,参与到“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里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半途而废的也不少。

  “有的资助者,他出两年的钱就放弃了,我们得给学生找下一个资助者。还有的志愿者,参加一两次活动以后就突然不来了,我们得临时找别的志愿者来帮忙。”牛寿山说做公益不算难,只要用心做事,但要把公益真正做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

  “我资助的一个丫头,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她上大学,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每个星期还给我打电话呢。”牛寿山说着有些得意。四年间,“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已累计资助450多名贫困学生,捐助资金40多万元、捐助物品价值8万余元。

   累并快乐着,党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11时50分许,活动结束。志愿者和学生们一起合影留念。“我来拍,我有口号。”牛寿山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你们吃了没?”“吃了。”学生们笑得很灿烂,相机定格下开心的一幕。

  大家坐上车准备回家时,志愿者鲍守菊招呼大家去吃饭。“你们来我们大通,今天我请客,贵的请不起,请大家吃碗面片还是可以的。”盛情难却,大家聚在了一家小饭馆里。

  “我们每次活动,事后吃饭一般都是AA制,或是个人出钱请大家吃饭,从来不花热心人捐的钱。”牛寿山说,“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里有专门的会计和出纳,每笔费用都有明细,账务公开透明。

  吃饭前,牛寿山从兜里拿出药,就着茶水吃了下去,身患糖尿病,药成了他随身必带的物品。

  “四年,坚持助学,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牛寿山和志愿者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身体累,但精神上很充实,老朱是党员,你问问他。”牛寿山草草说了两句,便忙着招呼大家吃饭。

  老朱名叫朱先太,互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建立后,他是最早加入的志愿者。“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很累,前期调查情况、采购物品,后期组织活动等等,都是用周末时间在干。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成年人,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朱先太说,他做公益四年,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只知道他周末经常下乡。

  “年轻,不累。我觉得,与其坐在宿舍里上网玩手机,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陈学燕是青海大学的一名学生,她在同学徐文良的影响下加入“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

  四年来,“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牛寿山所做的事也逐渐为很多人所熟知。今年3月,牛寿山荣获海东市“道德模范”称号,又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助学团队是牛寿山夫妇二人一起创建的,为什么妻子没有获得荣誉?“其实我们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我老公在海东市地税局工作,他的事是被单位的人宣传开的,我觉得为孩子们做些事就好,现在老公获得了荣誉,也是我的荣誉。这份荣誉对我们来说是一份鼓励,以后我们会尽力做到更好。”10月24日17时,牛寿山的妻子王玉英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