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建成国内最全面展示包公文化的廉政教育基地

06.09.2015  10:32

包公文化园开园当天党员干部观看包公断案的书画。(杜 然摄)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包公一生仅存史册的诗作。

这首诗作于包公任职端州期间。从古到今,单是广东肇庆的端州、四会、鼎湖就有9处包公祠。熙熙攘攘的街市背后,是留存千余年的包公井;恬静安适的民居之间,是绵延的宋城墙;西江奔流不息之处,静卧着包公祠——肇庆包公文化园。

包公文化园以点带面,深挖包公精神,彰显包公身上的孝忠文化、亲民精神和铁面无私的品质,打造了目前国内最集中、全面、系统展示包公“勤政为民、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正廉明”清官文化内涵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端州知事美名扬

说起包公,不少人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开封府黑着脸大喊着“”的形象。却不知包公生于合肥,成名于端州,扬名于开封府。

在端州,包公更多的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清廉父母官。”讲解员介绍。

如今肇庆西江之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明心见志的诗句被刻在包公祠的入口处,和包公文化园的建设初衷相得益彰。

史料记载,公元1040年(即宋仁宗康定元年),在扬州天长县任知县的包拯升大理寺丞,调任端州知州(相当于现今地级市市长),直至1042年。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端州砚贵,包公平反丹凤朝阳砚案,明令规定端砚只征贡数,大大减轻砚工负担。针对“瘴疫”,他在州署前及居民密集处共挖七口井,让民众饮用卫生的井水,遏制了瘴疫的蔓延……

讲解员介绍,端州盛产优质端砚,而包公离任时甚至没有带走一方端砚。临行,百姓悄悄托随从送他的端砚也被他怒掷江中,“掷砚成洲”的故事流传至今。

历史故事生动重现

包公的历史记载就1000多字,怎么让史书上的字活起来呢?

包公文化园总占地面积66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宋文化街和沿江景观平台五部分组成。通过大量的场景复原,使人亲临其景,触动人们感悟包公“孝忠、民本、刚正、清廉”的勤廉思想。

仿宋代古建筑风格的清心园,是包公文化园发挥廉政教育作用的核心区。在这里,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还是民间传说戏剧里的包公;无论是国内“黑炭脸”包公,还是驰名欧洲的“灰阑记”包公,都能在这里找到“原貌”。

序厅中“青天白云”装饰寓意包拯从历史人物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演绎,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间正道;月亮代表传奇故事中的包拯。另有“戒贪杯”匠心独运,若往内注水太满则杯中水全漏,这告诫人们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引人注目的是5块同一坑别砚石拼成7.18米长、2米宽的端砚雕塑背景墙,堪称“镇馆之宝”,表现了包公主政端州期间视察民情、办理案件、访问砚工、为民打井等情形。

记录包公主政端州史实、失落民间的两方明清古砚碑也展示于此,两方砚碑分别为《宋包孝肃公新祠记》和《百子灯田题名碑记》,由当地市民捐出,十分珍贵。目前,园内陈展实物近1400件(套),包括480件(套)文物类实物。

清官文化发人省

为了满足游客的感官体验,工作人员下了苦功。借助场景复原、图片、壁画、雕塑、实物、文字资料以及电子书、多媒体、影视等,宣传包公廉政文化。

更为特别的是,园内收藏了500多种包公戏曲、影视视频和音频,其中涉及音乐剧、戏曲、话剧、电视剧等。《灰阑记》被译成英、法、德等多国文字,这里就收藏了不同语言版本。

同时,在清心园一楼还展出了热心人士捐赠的包公邮品、邮封、邮票、海报、门画、电话卡、艺术品、海报、火花、商标、连环画等500多件包公文化藏品,其中较为名贵的是1974年香港艺术节发行的包公邮票。据介绍,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行包公邮票。

园内设有无线网络。游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获取介绍信息,随时参与答题、游戏等互动。展示过程中,园区将廉政廉洁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渗透于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图文展示中,着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处还设有体验式廉政教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