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徽闪亮扶贫路”记优秀第一书记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
25.09.2017 22:08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看到如今这万花盛开,朝气蓬勃的小山村,有谁知道两年前的它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上山庄村位于湟中县土门关乡,村子地处脑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经济收入来源少,全村152户中有26户贫困户,属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过去的上山庄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的这个小山村有一天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一个人的到来,让这个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5年10月,西宁市公安局便衣警察支队政委种延宁来到了上山庄村,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之路,从此也开启了乡亲们的致富之路。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山村,种延宁是茫然的,村子太穷了,既没有产业,也没有优势资源,想要让这里发展起来,不是"困难"二字就能概括的。也就是在这一天,种延宁下定决心,要让这里富起来,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的走访,要想让这里发展,就得从根本上了解这个村庄,了解这个村里的每一个人。为此,种延宁便开始了没日没夜走访串户的日子,无论晴天或是下雨,他总是在村民家或在去村民家的路上,有些村民白天打工不在家,他就晚上去,走访完回去还要接着整理走访资料到半夜。就这样,种延宁跑遍了152户村民家,先后走访村民上千人次,足迹遍布这个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家的炕头,都有他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征求村民意见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把村民所想所需所盼摸清、摸准、摸透。
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上山庄村的村民们思想观念守旧,劳动技能低下,造血能力差,一系列问题无不让这个小山村越来越贫困。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种延宁想尽办法改"输血"为"造血",确定了产业扶持,低保兜底,教育培训,转移就业,资产收益一体的模式,采取"党员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联动方式开办了上山庄村第一个种养殖合作社。
村民温兴义就是种养殖合作社中的一员,温兴义夫妇和27岁的女儿及一个3岁的小孙子生活在一起,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还经常打人闹事,一家四口人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温兴义一人在外打零工,针对温兴义家存在的"症结",种延宁"对症下药"鼓励引导温兴义在家发展奶牛养殖产业,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家人,还能有稳定的收入,为解决资金问题,种延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相关政策为温兴义家修建了牛棚。现在,温兴义已经养了十多头牛,下一步,他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上山庄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种延宁分别制定适合全村各户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生活困难的特困家庭和低保户展开帮扶活动。通过种延宁的积极努力,最终与仁济医院达成了帮扶协议,给予扶持资金5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个,同时为全村贫困群众免费体检,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可常年免费治疗。
在扶贫工作中注重产业发展,上山庄村的地形导致了它的贫困,但也造就了它的成功。而这失败变成功的背后,是种延宁披星戴月、东奔西跑想办法,拉投资得来的。2016年种延宁和驻村扶贫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两千亩花海打造乡村旅游项目。"花海"旅游景点主要采取"农业观光+农家乐餐饮接待"的模式,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也带活了当地的乡村旅游。最终实现有产业、可持续、稳增收。
然而,在当初引入乡村旅游这个项目时,却遭到了村里不少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种小麦、种中草药都可以,为什么要种不能吃的花。"对此,种延宁却认为:"传统种养殖业发展缓慢,必须要依靠一个产业的长期扶持,才能让这里的经济经久不衰的发展下去。而上山庄村位于市区半小时旅游圈内,土地面积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加之现如今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上山庄村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发展乡村旅游。"
在走家串户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后,上山庄的花海景区便开始正式建设。景区建设时期,就吸纳了村中大量劳动力,让村民在乡村旅游上收获了第一桶金。项目建设完成后,村民们既可以获得自家土地的流转资金,还能在除草季节给自家田地除草获得劳务费,正如渐渐盛开的花海一般,上山庄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67岁的张秀浩和72岁的温常安靠着在花海景区清理垃圾、看护花海,每月可获得800元的收入。据他们介绍:景区建立后上山庄村60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靠着在景区打扫卫生、看护花海每月获得800至1500元的酬劳。
春去秋来,万花盛开,来上山庄观花海的游客日渐多了起来,从而使得村庄里的商业开始发展。杜丽艳和她的丈夫原本常年在外务工,看到家乡的发展后,夫妻俩毅然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杜艳丽告诉小印:"自家的农家乐是今年7月份开张的,在花海旅游旺季时每天都会有七八桌客人,有时甚至会爆满,农家乐开张至今,旅游旺季月收入可达上万元。
像杜丽艳夫妇一样,凭借着乡村旅游在上山庄村的日渐崛起,村民们有的开起了小超市,有的摆起小摊卖起了特色农产品,有的则在村子里的停车场、生态园打起了工。一时间上山庄村的男女老少们都在乡村旅游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钱包一天天鼓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截至目前,上山庄村乡村旅游已为村内336名劳动力的80%安排就业,并为26户贫困户提供创业点26处,使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步入了"快车道"。
要想生活过得好,钱包鼓了还不够。2016年种延宁又为上山庄村申请了"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投资187万元修建了上山庄村文化活动广场、新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广场环境优美,每到傍晚,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来到广场或悠闲散步或坐在亭子里的石凳上寒暄,太阳能路灯、土墙改造、墙体刷粉、边渠及河道整治,环卫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已完善,上山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村民的精气神也大不一样。对于上山庄村的明天,种延宁充满了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山庄村作为湟中县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它的成功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一名优秀的领导人;二是有一个切实可行并不断改进提升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是实现了开发企业效益与当地村民利益的基本平衡。
而这成功的背后是种延宁及其领导的村党员干部日日夜夜、勤劳实干的结果。有了种延宁这样一个兢兢业业服务群众的好干部,一个高瞻远瞩带领干部的好领导,上山庄村才能一步步的摆脱贫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蜕变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乡村旅游风景区。而他也做到了当初刚进村时对全村百姓做出的那句承诺:"要让上山庄长出金子"
对于种延宁,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脚上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棍,顶着烈日,站在偌大的花海里安排着工作。当问起他的脚伤时,他只是淡淡的回答到:"去村民家走访时滑到骨折了,现在拄个拐棍虽然碍事,但是工作还的继续啊。"在小印采访的一整天时间里,他就这样拄着拐棍到处走,到处安排工作,一路上都会遇到村民询问他的脚伤恢复的如何?来到这里两年,他为待业在家的贫困户安排工作,为受伤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申请项目资金购买小货车.....两年来为村民们解决了无数件大大小小的麻烦事,村民们早就习惯了有他的存在,而他也早就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乡。
文章到此结束,但种延宁的扶贫工作仍在继续。扶贫不仅扶的是一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增加村民们的幸福感,上山庄村的扶贫工作如何,我想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25.09.2017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