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拉克挖石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4.10.2015  16:30

前言

在伊拉克时,一位朋友发给我一条《安哥拉纪事:他乡十年,危险无处不在》的视频,看后感同身受。在这里的许多同事和他们的家人,也曾担忧过他们的安全,但家人还是支持他们在伊拉克工作。家人的支持,是每个海外兄弟最原始和最强大的动力。

其实,在赴伊之前,我曾反复拜读腾讯大家周轶君在2014年6月伊拉克安全局势最紧张时期写的《中国人在伊拉克》一文。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过去三十年,中国能够实现超常发展,必定因此有人付出了代价。这不是虚夸,或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理解。

顺着上面这句话,小螺号想说:“海油三十多年,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必定因此有人付出了代价。这不是虚夸,或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理解。

正文

在伊拉克,有一个米桑油田,众多的海油员工在这里辛勤耕耘。那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一)

去年11月,单位派我去伊拉克。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当时恰逢北京APEC大会,北京的天蓝盈盈地美。踏上北京飞往阿布扎比国际航班的那一刻,兴奋、不舍交织心头。

登机后,环顾机舱乘客,8、9成都是国人。

北京到阿布扎比航程约6小时。飞机降落达阿布扎比前,从窗口俯瞰,盐碱滩、海湾,有点像我在国内的工作地——湛江。难道回家了?

经阿布扎比,再转机到达巴士拉机场,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伊拉克了。10几个小时就到了中东,不禁让人感概——“世界真小!

下机后,友好和祥和是伊拉克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安检人员会微笑着用汉语与我们交流,为我们提供服务,尽管异域口音很浓,我们听得不太懂。在机场大厅,许多提示标识都是用中文书写的,似乎真与国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不过,当我们穿上防弹衣、在荷枪实弹的安保警察护卫下,进入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防弹倒班车时,我突然意识到,真到伊拉克了!

从巴士拉机场到我们的驻地营区,车程4小时。一路上,我看到了零散的城镇,看到了从视野里瞬间飘过的紧裹黑袍的妇人、长衫白褂的男子,还有光着脚丫的孩子……

一路上,车窗外荒凉、破败的景象,让人深感沉重。

半路上,我们下车准备方便一下,不知哪儿传来一声枪响,大家赶紧窜进了车。

进入戈壁腹地,再七弯八拐,过了很久,Fauqi营地出现在了眼前。此刻,营地昏黄灯光下,COSL标识和一张张同事的笑脸,让人倍感温暖。

当天晚上,我给家人报平安——已平安达,勿念~

(二)

在营地,经过两天休整,我们开始入驻井场开始工作。

独具伊拉克特色的工作、生活迎面而来。由于条件有限,井场食宿定制定员,需要提前预定申报。作业前期是临时驻井,床单被子都得自备。由于住宿紧张,作业衔接段时,我们经常要为后续干活的兄弟单位员工腾地方,或回营区住,或在隔壁井场凑合。在这里,我很快集齐了生活必需“七大件”——棉工服、雨衣、睡袋、遮阳帽、套头巾、马甲。

这里早晚冷,得穿棉工服,中午热,全身直淌汗。这里风沙大,汉子也带面纱。不过,对我们来说,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和我们一起工作的,还有伊拉克小伙伴。伊拉克男子喜好涂香水,还特浓。于是,在看不到麻大母(女人)的日子里,天天听着他们哼唱风情小曲,闻着香水味,也是醉了。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兄弟一般。

尽管工作很忙,尽管身边有许多同事、伙伴,但身在他乡,时间长了,总会感觉落寞、孤单,非常想家。每到这时,我会看看月亮,或在营地附近走走。

天已暮,月如初;晨风吹动,谁家旗鼓;歌声住,人环顾;他乡情怯,乡关何处?

(三)

在井场工作的日子,占据了伊拉克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偶尔才有的作业间歇,我们也会回到Fauqi营区稍作休整。

营区好比海油员工在伊拉克的家。第一天到达Fauqi,班组长郑工就带我们熟悉定向井设备和库房。库房里配件繁多,丝毫不输国内。除去2012年项目组建立之初从国内统一运输这里的大件,其余的零碎小件,全都是倒班人员每次往返中蚂蚁搬家似的搬来的。

而在生活方面,物资相对匮乏。这时,员工们会创新思维、“自力更生,比如,用废旧鱼雷头做的哑铃、用铁架子和泡沫橡胶垫等做成的仰卧起坐健身器,及用废旧射孔枪管担任的警示栏障等。

不过,Fauqi最原生态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像桌子板凳椅子,又似乎什么都不像。不过,很有用。这些“精品”出自外号“二哥”的工程师之手,原料是二哥和兄弟们从井场捡回来的。此外,二哥还习得一手“洗剪吹”的独门手艺,多亏他这咔咔几刀,不然许多同事会长发及腰。

营区也有温馨的陪伴,比如小狗狗。每顿饭大伙一边吃饭一边侃大山,但谁都不忘习惯性地把骨头汇集起来,带给狗狗。晚上睡觉,狗狗们老“开演唱会”,有人嫌烦,嚷嚷着要把他们炖着吃了,但也只是过过嘴瘾,大家心疼他们还来不及呢。

(四)

从营区到井场,每一次路过,都是一次免费的国家地理体验。

不过,这是一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

一路上,人烟稀少,只有几家牧民,而路上印有COSL字样的车辆越来越多。起初,汽车经过这里,牧民们只是远远地张望,孩子们怯生生地躲着。他们害怕生人与战争。

渐渐地,海油员工会不时停下车或放慢车速,放下一些食品。现在,每每有COSL字样的车辆经过,牧民们总会挥手致意,孩子们也不再胆怯,有的小男孩来不及穿裤衩、光着脚丫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

孩子们与员工高兴地在一起

一个孩子拿个海油员工送给他们的物品,高兴地回家。她的身后,是家园。

(五)

初春到来米桑花开的时候,我们圆满完成作业任务,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这期间,中海油服油田技术事业部伊拉克项目组突破了米桑油田水平井的世界性难题,刻下了一个个崭新的纪录。

倒班车开出Fauqi营区之际,我看着营区门外保安开垦出的土地里,新种下的麦子已破土,露出了伊拉克人最喜爱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