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美在青山也美在绿水——写在二〇一八年世界环境日之际
近日,设置在中心广场的智能饮料瓶回收机成为了生态环保中的智能“玩意儿”,只要市民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注册账号后,就能把塑料瓶投放到里面,并且还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奖励。
我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如今,不管是西宁城内智能饮料瓶回收机的使用,还是在三江源地区群众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生态文明理念正不断深入人心。
2017年,我省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共识,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以“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动为抓手,一个个具体行动,一项项绿色数据,正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挂满枝头的一个个硕果。
保护“青海蓝”,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当时序将古城西宁再次轮回到一年中美丽的6月时,映衬着绿意葱茏的南北两山,那抹沁人心脾的“青海蓝”,在高原上空成为了大美青海的另一种色彩。
截止到2018年5月24日,西宁市城市空气质量总有效监测天数为144天,优良天数为103天,优良率为71.53%。1至4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率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近年来,为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青海蓝”,我省实行分类分区施策,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全省2市6州政府所在地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2.4%,同比上升4.4%,环境空气中6项污染物平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017年,我省不断强化扬尘综合治理,采取多部门联合监管、开复工源头审批、扬尘治理纳入工程监理等措施,推进建筑施工地落实“5个100%”。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低尘作业方式,不断提高城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据统计,西宁市机械化清扫率由2016年的75%提高到80%,海东市由2016年的68%提高到71%。
推进燃煤污染治理,采取划定并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实施“煤改气”和集中供热工程,实行燃煤小锅炉鼓励淘汰政策补贴等措施,强力推进煤烟型污染治理,全年共淘汰燃煤小锅炉983蒸吨,占年度总任务的172.5%。
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采取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出台黄标车鼓励淘汰补贴政策、加大油品监督检查力度等措施,全年共淘汰黄标车4500辆,占年度总任务的136%,基本实现淘汰黄标车目标;全省所有在营的577座加油站、12座汽油储油库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完成率达100%。
留住“青海清”,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涓涓清流一路向东……
2017年,我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印发了《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0)年》;完成了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水体氮磷源解析等专题研究;建立湟水流域水环境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并正式启用;完成了全省52处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启动了全省重点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查。并全力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制定了《青海省河长制会议制度(试行)》等五个配套制度,推进“一河(湖)一策”措施的落实。
全面推进水环境系统治理,湟水流域南川河、白沈沟、塘川河等重点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要水域内部分重点河段的水环境问题得到综合整治;大通黑泉水库、化隆后沟水库、互助南门峡水库以及西宁市第四、第五、第六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
全力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西宁甘河、东川工业园区、海东临空中小企业园、乐都工业园及格尔木冶金工业园等9个园区如期完成废水集中处置设置设施建设,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并于环保部门联网。同时,实施湟源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原位提标改造新技术试点工程;结合重点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县开展“分区收集、分类建设、分步处理和综合回用”的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连片处理示范工程。
截至2017年末,全省地表水59个水质例行监测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50个、占比84.7%,达到水环境功能考核目标的断面53个、占比89.8%,其中国家考核的19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7%。全省境内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澜沧江干流、黑河流域及内流河水质优良。
播种“青海绿”,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前不久,位于三江源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迎来了产羔迁徙季,待产雌性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通道向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行进。
2017年7月,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同年9月,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
耕植绿色理念,用实际行动成为青海大地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为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积极探索推进了垃圾减量分类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县城社区实现了“垃圾不出门,出门就分类”,在牧区实现了“户收集、乡转运、县处理”。
2017年,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各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分布在31.22至69.97之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去年,我省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出台实施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全省营造林首次突破26.67万公顷,达到26.92万公顷,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实施了新一轮草原保护补助奖励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开展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退化草地治理考核。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增绿增水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力开展环保督察工作,在全省生态环境大检查问题整改的基础上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青海后,我省共接收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2299件、办结率100%;在边督边改中加大问题整改核实力度,复核率达到31.3%,超过中央环保督察组规定的10%要求。同时,宣传报道在同批次督察省份中力度最大,全社会对中央环保督察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及网上正面评价均排在前列。
我省还不断整合资源平台,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监测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监测监管协同联动。同时,在全省五大生态板块建成了24个高清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点位,创立了遥感巡查、定点实时监测、监测监管数据与高清视频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新模式。
放眼望去,从湟水之滨到三江之源,从祁连山下到柴达木盆地,青海的美既美在青山也美在绿水。今后,我省也将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青海”为目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舟行稳致远。(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