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绿色环保无污染就是销路好

03.05.2018  08:42

  青海新闻网讯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的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显得比平时热闹许多,因为这里成了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像西红柿、沙葱、辣子、油桃、樱桃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蔬菜,在这里却成了抢手货,为什么抢手?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绿色环保无污染!很多市民还会专门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品尝。

  红柳村的前身是郭勒木德镇东村的一个社,2013年才批准成立行政村。成立之初,村里只有两名党员,各项工作滞后,而到了2016年,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起色,村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实施“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说到这个合作社,最有发言权的当属红柳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李国善。早在2012年,合作社就在李国善的带领下成立了,成立之初也只是以种植枸杞为主,后来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特别是红柳村成立、李国善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合作社在探索中形成了以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现在成了格尔木小有名气的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农技培训、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

  走进合作社,记者看到,温室大棚里除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草莓、西瓜等蔬菜水果外,还养殖着土鸡和土猪,合作社展厅里陈列着红黑枸杞、枸杞蜂蜜、食用玫瑰、土鸡蛋、土鸡、土猪肉等几十种特色农产品。身穿统一工作服的社员们或忙碌着带领市民入棚采摘蔬菜,或为购买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者过秤收钱。科学规范的大棚管理,良性健康的合作社运营,精神焕发的村民社员,一个现代化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场景让人耳目一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打响农产品品牌,就得走无公害、绿色发展之路。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李国善告诉记者,从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生产出放心的农产品。在仁达合作社里,蔬菜种植、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残菜成了畜禽的美味佳肴,而那些畜禽粪则成了蔬菜专用有机肥,农业废弃物在这里实现了循环利用。记者采访时,李国善指着一处正在蓄水的鱼塘介绍说,别小看这个鱼塘,它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项目,而且鱼塘的水用来浇地不但温度刚刚好,而且还有营养。

  “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我们坚决不用,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尽量减少使用剂量。”这是李国善要求合作社社员在种养殖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为了达到绿色环保标准,李国善还专门去外地请教专家,得到一个秘诀,就是把沙葱榨成汁喷洒在果蔬上,达到消炎杀菌的目的。难怪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受到大家青睐,有的甚至还没有投放市场就被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抢购一空。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李光荣就拿出家里仅有的2万元入股,成为合作社的社员,现在他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的工资。李光荣告诉记者,往年一到冬天,村民都是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如今,大家都在合作社里入了股,心思都转到了大棚种植和合作社的发展上,看到了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感觉更有干头了。

  李国善说:“一开始我们也曾经走过跟风的路,但后来通过学习政策和自己琢磨,发现还是要打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打出特色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考察、试种、引进新品种。通过一系列尝试,已经在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合作社收入年年攀升。目前,八眉猪也已经上市,因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我们增收的又一个新法宝。社员们看到了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前景,都不愿意拿分红,更赞成把利润拿出来继续投入到合作社的发展上来,实现滚动发展,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今年合作社还准备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实行‘多条腿走路’。下一步,合作社将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朝着‘全村农户100%入社;合作社社员100%在合作社就业;社员医疗、养老保险100%由合作社缴纳’的‘三个百’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