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在青海:西宁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纪略
变“8小时”党员为“全天候”党员,全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22202名在职党员走进139个社区;
1050支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群众间零距离服务;
8990个与困难群众结成的帮扶对子让进社区服务群众成为了一种社会新风尚……
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宁市开展了以“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为主题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组织动员全市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在真诚服务中接地气、转作风,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赢得了群众的交口赞誉。
走近群众,“心愿树”上摘任务
设置“心愿墙”、绘制“心愿树”,把征集到的老百姓“微心愿”汇总集中张贴上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根据自身能力自愿摘任务,帮助群众“圆心愿”。今年以来,“心愿树”或“心愿墙”成了西宁市各个社区里最抢眼、最温暖的一道风景。
城北区新海桥社区居民耿老太的“微心愿”很简单,她想有个电饭锅,好让因做饭煤烟呛得睁不开眼的孙女有一个好点的学习环境。很快,辖区企业党员认领了耿老太的“微心愿”,给她家送去了电饭锅、电水壶和电磁炉,还给孩子送去了1000元助学金。
数月来,在西宁市各个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台前,总会有手持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联系卡的党员干部们来报到。西宁市委组织部推出报到“双卡制”、档案“双建立”、信息“双反馈”的“三双”举措,创新“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实现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双”管理。
同时,社区结合在职党员业务和能力,科学设定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民事调解、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帮贫扶困、助老助残、扶持创业、协调就业、法律咨询、文化体育等服务岗位,由党员“毛遂自荐”认领岗位,并签订履岗承诺书,通过公开栏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公开承诺,并动态跟踪“微心愿”认领兑现情况,成千上百个“微心愿”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紧紧串在一起。
贴心帮助,困难户家“结亲戚”
西宁市民委在职党员马孝娟到城东区慈幼社区报到后,与儿子智障、妻子瘫痪的困难群众林跃金一家主动结对,除了现金帮助外,小马还经常到林跃金家看望其瘫痪在床的妻子,使林跃金一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同小马一样,走进社区的党员干部们率先垂范, “一对一”结对困难户,主动上门“认亲戚”,并按照“基层所需、群众所急、自己所能”的原则,开展助贫、助学、助残、助老、助困“五助”活动。湟源县西大街社区困难户刘长顺常年患肺病没钱治病一直“硬扛着”,县委领导主动上门结对子,为他联系医院和专家,勉励他要树立信心、积极治疗,并特意留下手机号说:“以后咱们就是‘亲戚’,有事尽管打电话。”
群众“张嘴”、干部“跑腿”。一个个微不足道却着实顶事的帮助,让百姓实实在在领略到了共产党人的率先垂范与无私奉献。活动中,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19010个,与社区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8990个,为社区群众办实事1303件,帮扶资金和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共计102.52万元。
西宁市城中区地税局在职党员何冬青说,这些帮助或许还不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但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我们将并一定会把帮扶活动延续下去。
真诚奉献,党员形象“亮起来”
全市所有在职党员按照“社区所需、居民所急、自己所能”的原则,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能力、条件,主动认领服务岗位,主动当好“四大员”,即:政策法律宣讲员、困难群体帮扶员、社情民意搜集员、社区事务协管员,以“点单式”、“结对式”、“专长式”、“组队式”四种服务方式作为广大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渠道”,并从建立健全督导、激励、评价三项制度入手,积极推进活动长效开展。而群众在点滴服务中感受着党员干部零距离微服务群众的风采。
6月25日,冷湖路社区党总支邀请社区90岁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刘尔年,为社区在职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刘尔年老人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对党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位老党员始终跟党走的执著信念。
而今年4月,城北区83岁的郑振才老人受到在职党员无私奉献社区、真情服务群众的感染,在耄耋之年向社区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社区群众与在职党员心手相连、互帮互助的缩影。老人无不感慨地说:让党员真正沉到一线,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关心的实事,是转变作风实实在在的体现,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鲜活体现。
西宁市委组织部长毕晓宁说,长期以来,“走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是一种普遍现象。视激发党员的主体作用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手段,党员进社区活动是社区党建的“助推器”、服务基层群众的“催化剂”、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党员提升的“练兵场”。(韩易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