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理: 下米乃海,黄河流入海东第一村

17.11.2014  14:47
核心提示:     都说“天下黄河贵德清”,可谁又知道,蜿蜒的黄河流出贵德后,流入海东地界的这个僻静的村庄里,也有着清清黄河和江南一样的风光。在黄河流过的上千个村庄当中,这个偏僻的小山

  

  都说“天下黄河贵德清”,可谁又知道,蜿蜒的黄河流出贵德后,流入海东地界的这个僻静的村庄里,也有着清清黄河和江南一样的风光。在黄河流过的上千个村庄当中,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虽名不见经传,却有着诸多奇特的地方。本期《河湟地理》带您走进黄河流入海东的第一村——下米乃海村,感受这古老村庄独特的魅力。

  自然的馈赠

  下米乃海村位于化隆县雄先乡西南部,西接贵德县尕让乡,东邻李家峡水电站,南迎黄河,北靠八宝山,历来认为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从雄先乡政府所在地,沿曲折的公路向西20公里,再由村道向南5公里后,一座古老的村庄便出现在眼前。行驶在这寂静的乡间小道上,让人瞬间忘却旅途的劳累和山路的崎岖。在这个多数地方树叶都已凋零的季节里,这里树叶才开始变黄,甚至有些树依然绿意盎然,伴随着潺潺泉水声和偶尔落下的几片树叶,车子便“闯”进了它的世界。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在地图上能够迅速找到它的身影。从地图上看,下米乃海所在峡谷似张口的巨龙,而村子的位置如龙眼一般,镶嵌在峡谷中。李家峡水库泄洪渠直如龙口,呈“龙口吐水”之势。黄河不仅孕育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更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予了村庄更多自然的馈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让村子保留了极好的生态环境,溪水清澈见底,庄稼地平整如织,更有黄河沿岸特有的丹霞风貌,延伸至黄河岸边。进入村庄,一条整洁的乡间小道直通“龙口”,小道两侧一些不知名的古树,在阳光照射下投下斑驳,古老的土房错落有致遍布在小道西侧。在高大的山体和黄河的环抱中,在农田与古树之间,古朴的村落透出安静与静谧。

  沿着这样的路,这样的风景,不知不觉已走到了路的尽头——李家峡水库泄洪渠。站在岸边向远望去,对面的美景清晰地倒映在这巨大的镜子上,这样的美景不禁让人突然沉静下来,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给这里的美景的同时,也静静体会身后这个村庄带给人的这份宁静。

  树是村庄的历史

  关于村子的历史,没有史料记载,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认为村子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大约七八百年前甘肃省一位名叫米乃的“土皇帝”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便开始了悠然的生活,村子的名称也由此而得。而对于村子悠久的历史,也可以通过村里的古树得到印证。

  在村口安然屹立的三棵参天大树,宛若安详宁静的老人。村主任角巴太指着大树告诉记者,村里有几十颗百年古树,而年龄最长的应该当属这棵,当地人都称之为“神树” 。

  走近古树,不禁为它的高大粗壮、枝繁叶茂而赞叹。它的高度,我们无法准确地测量出来,只能通过对比、目测的方法,粗略地估算出至少有20米高,经测量得出粗为7.6米。由于历史悠久,树干腐化成一个空洞,洞中木质朽化得参差不齐,如同一个天生的溶洞,怪石嶙峋。

  几十年前,不知道什么原因,古树被烧了,还好村民扑救及时,才让它挽回了生命。据角巴太回忆,小时候经常与伙伴在树洞里捉迷藏、过家家,但被火烧过之后,就没人去玩了。虽然空洞里黑色的痕迹表明它曾经受过创伤,但整棵树依然郁郁葱葱,屹立于天地之间。顺着树干延伸的方向,抬头仰望,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风的护送下,这棵树种子在温热的下米乃海安家落户,清清的黄河水滋润着它,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朴实的人们呵护着它,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淳朴的文化

  下米乃海是一个有着57户的纯藏族村庄,让人好奇的不仅是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还有这里淳朴的民俗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角巴太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家普通的庄廓院落。房顶四角和门前有各色布幡飘扬,整个房屋呈四方形,是风格统一的藏式格局,院墙用土砌成,主体为木质结构,屋檐嵌有雕花,很是精致。北房坐北向南,冬季阳光斜射,受到很好的日照,夏天阳光直下,屋檐下便可纳凉,可谓冬暖夏凉。无论从传统文化,还是实用性,北房是藏族庄廓院中最重要的建筑。西房是普通的“土担梁”结构,门前一块近20平米的空地上是主人种的辣椒,不需搭棚,不施农药,在这个季节里,辣椒依然繁茂。

  65岁的拉海老人告诉记者,村子一直流传至今,规模最大的就是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到初三早上的祭祀活动。到那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村子的寺庙里,诵经祈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村子还保留着藏族传统的饮食风俗,而“过加”就是其中的一种。角巴太告诉记者,所谓的“过加”其实就是当地人们在羊粪里做的一种饼子,它的做法也没有太多的复杂过程,先将羊粪点燃烧红,平铺在地上,然后将事先和好的面压成饼状,放在羊粪上面,借助烧红的羊粪将面饼炕熟,待面饼呈现出焦黄色即可,最后将粘在面饼上的一点羊粪去除。这样,一个“过加”就制作而成了。由于“过加”耐腐蚀,抗干燥,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变质,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的变迁中,却依然能够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坐在这样的院落,喝着纯正的熬茶,听着老人细数着村子的文化,感受着古村落的变迁;徜徉在村庄,就像是欣赏着一幅唯美的山水画,让人感觉身处世外,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