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广州经验” 引入第三方服务,利用互联网监控, 建设终端处理设施
◆中国环境报记者 崔煜晨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统计,2014年,全国24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1.6亿吨(不包括循环利用价值较高的再生资源)。其中,广东省产生量1860万吨,广州市产生量430.2万吨(回收再生资源总量约250万吨)。
面对“垃圾围城”的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广州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目前,广州每天需要处理生活垃圾约2.26万吨,近1/3的垃圾实现了分类回收,新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届城乡垃圾分类与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研讨会上,“广州经验”引起与会者广泛关注。
能卖就卖、有害单放、干湿分开
多渠道补贴参与分类企业和参与二次分拣的环卫工人;企业每处理1吨低值可回收物,补贴90元
“生活垃圾若能够积极分类,广州每天至少能减少2000吨生活垃圾。”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2015年4月,广州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9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标志着广州生活垃圾分类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危伟汉介绍说,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市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健全完善,制定了出台政府规章《广州市餐饮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以及《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指引。
目前,广州明确了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和技术路线,确定了“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生活垃圾分类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等四大类,并努力构建“居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垃圾分类体系。
为此,广州市政府在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措施,促进垃圾分类。
首先,源头控制,要求净菜上市和执行限塑令。广州各相关职能部门将推进净菜上市普及度,让食材中不可食部分避免流入市场,经清理后直接送生化处理厂,减轻市民分类负担。而制定更严格的限塑令,也有利于垃圾减量。
第二,推进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居民在家中做好前端分类,然后在规定时间里自行拿到垃圾分类点投放,是目前广州正在普遍推行的垃圾前端处理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达到781个,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人口占全市社区人口的46.16%。
第三,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多渠道补贴参与分类企业和环卫工人。广州市建立了新的收运体系,改混合收运为分类收运。由政府出资购置454台餐厨垃圾专运车和有害垃圾专运车,优化分类收运线路704条,升级改造压缩站91座,对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实行分类收运。
为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处理行业发展,广州市已出台相关企业每处理1吨低值可回收物,补贴90元的政策。同时,将进一步补贴参与二次分拣的环卫工人。
引入第三方可三方面受益
在部分城区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工作对接,由供销合作社企业进行市场化收购,利用城市管理收运系统运输低值可回收物,费用由回收企业与政府共担
《广州市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将全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逐渐涌入的市场力量撬动着垃圾分类处理的新变革。目前,广州市已经引入第三方企业实施垃圾分类,进行模式创新。
研讨会上,专业人士认为,广州垃圾分类的最大创新是建立垃圾处理收费与政策激励并行机制。据介绍,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三方企业可能从三方面获得收益:一是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废品)获得收益;二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运行经费;三是政府开展垃圾减量评估后,将垃圾处置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通过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编”收购废品的人员,到社区、住户家庭收购回收物品,保证居民家庭产生的可回收物“能卖拿去卖”,在垃圾分类市场化道路上取得成效。
通过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带动社区垃圾分类试点的模式,广州垃圾分类延伸出一条多方共赢的产业链条——回收企业与街道、社区、物业小区、环卫站等机团单位进行回收对接,居民分类后将低值可回收物按市场价卖给环卫工,环卫工收集或进一步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后卖给回收企业以增加收入,企业拿到稳定的回收资源进行持续运作,街道实现了垃圾排放减量。
此外,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在部分城区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工作对接,由供销合作社企业进行市场化收购,利用城市管理收运系统运输低值可回收物,费用由回收企业与政府共担。
目前,广州构建了“定点回收——集中储运——分选清洗——厂商利用”的废玻璃回收循环利用模式,累计年处理能力达20余万吨;建成4个废木质回收处理中心,覆盖5个行政区,年回收处理能力超过20万吨。
在广州市淘宝再生资源回收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废木回收处理中心、废旧家具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和白云区园林废弃物试点项目。目前,淘宝公司已全面铺开废玻璃、废木、大件废旧家具、园林废弃物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初步形成了集回收、无害化处理、加工、产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低值可回收物产业链条。
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一年,广州全市回收再生资源总量约250万吨,其中仅废玻璃、废木料两项就达15万吨。废玻璃、废木料的处理,相比垃圾填埋的开支,节约处理费超过千万元。
利用互联网打通最后一公里
手机APP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互联网平台精准监控垃圾分类全过程
“以前都是在街边遇到或打电话,让人来收废旧家具等,现在像打车软件一样方便快捷,能随时预约上门回收,回收人员态度也很好。”黄花岗街道的一位居民介绍说。
2015年6月25日以来,广州黄花岗街、东山街等4个街道引进一款垃圾回收软件——手机APP“92回收”。在手机上安装这一APP可以用其下单,在地图上1公里范围查找回收人员,并查询其个人信息。
黄花岗街区庄社区的回收人员也表示,居民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发布回收信息,他们可直接“抢单”,十分方便。
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广州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技术的创新正在涌现,物联网和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被应用到垃圾分类处理中。
广州绿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浩介绍说,开发这款APP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中型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局,目前不到一个月,广州的已有超过1000个用户。
据介绍,这款APP实行积分制,市民每天早晚两次参与“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并由督导员进行检查垃圾干湿分类的质量,如果合格的话,会获得相应积分奖励。
“市民一个月最高可获得50元的代金券奖励。”许浩说,回收人员每次接收市民订单,成功完成获得好评,也会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
广州市城管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广州将争取在2016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多功能、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广州垃圾分类跨越式发展。
在广州市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一个以“指挥大脑”为核心的数据云端正在建设。负责这一项目的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山介绍,促进中心把西村街787个垃圾产出点分为69个类型,可逐步有针对性地独立回收,不断减少流入环卫收运系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
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大数据、云平台的建立,能够对诸如垃圾成分、分类习惯、资源流向、价格走势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有效实现对广州垃圾分类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科学调控,有利于推动“城市矿产”交易平台的建设。
集中上马终端处理设施
建设资源热力电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以及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预计到2017年,具备每天2.42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解决“垃圾围城”问题,除居民从源头分类减量,还需建设高效的终端处理设施。据广州市城管委通报表示,广州正按规划积极推进5座资源热力电厂、1座填埋场、3座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在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原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记者了解到每天有2250吨垃圾在此焚烧处理,每年发电量约为2.7亿度,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据了解,广州市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动资源热力电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正在全力建设可持续、高品质解决生活垃圾出路问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预计到2017年,广州将具备每天焚烧发电处理垃圾1.4万吨的能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200吨、低值可回收物每天回收8000吨,合技总共2.42万吨。
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包括已建成运营的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一分厂和二分厂(白云李坑一期和二期,共3000吨/天),正在施工中的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南沙大岗,2000吨/天)、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增城碧潭,2000吨/天)、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从化潭口、1000吨/天),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即将开工的第三资源热力电厂(萝岗福山,4000吨/天)及第五资源热力电厂(花都鲤塘,2000吨/天)。
除焚烧发电设施,针对生活垃圾中占比较多的餐厨垃圾,广州也将兴建现代化处理设施。目前,位于黄埔区大田山,日处理餐饮垃圾200吨的广州餐厨废物循环处理厂已建成并试运营;到2017年,广州还将在李坑、福山各兴建一座处理能力分别为每天1000吨、3200吨的餐厨垃圾生化处理厂。
相关链接
港澳垃圾分类处理的启示
澳门、香港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内地学习,如垃圾处理实际操作方面相对简单容易、垃圾处理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超前规划、发挥社会团体作用等。
香港、澳门两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的中长期垃圾分类处理发展规划。在规划引领下,香港推动了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2005年)和工商业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建成了占地300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环保园和3座总库容13.5万吨的新界堆填区(填埋场)。目前,香港环境局正在按法定程序推进人工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
澳门建成投产了设计处理能力1728吨/日(两条生产线,一用一备)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设施的超前规划及按部就班建设,确保两地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香港垃圾处理形成以源头分类为抓手的回收利用和填埋处置并重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澳门则以焚烧处理为中心。此外,两地注重不断提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营运水平,注重作业规范和管理。
比如,推行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者责任制。香港家具废物分类和工商业废物分类都由物业管理者组织,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者的作用。香港垃圾桶配置体现了属地管理者负责原则,例如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所由政府相关部门配置,如马路、公共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由食物环境卫生署配置,免费开放的休闲场所(如浅水湾沙滩)由康乐及文化食物署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