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价格战”悄然打响 行业底限或将遭遇挑战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张世祥)8月11日,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动力)宣布以26.8元/吨的垃圾处理费,拿下安徽省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9月30日,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已预中标高邮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垃圾处理费中标金额为26.5元/吨。
事实上,2015年5月,山东新泰市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垃圾900吨),此次中标的垃圾处理补贴单价仅为48.00元/吨,较招标公告公布的预算控制价65元/吨降低了26%,此中标价格在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属较低水准。当时已经引发业内热议。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秘书长郭云高针对绿色动力以26.8元/吨的垃圾处理费中标安徽省蚌埠项目时,曾撰文分析,在国内,目前很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BOT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由政府向企业授权,允许后者在建设、管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内获得收益。同时,政府向企业提供垃圾处理补贴,这即是上述提到的投标价格。垃圾焚烧厂的另一个重要营收来源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国家以0.65元/kwh的价格收购(不高于280kwh/吨),补贴是一种临时措施,不断降低并逐渐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其中还提到近几年来垃圾处理价格的演变,160元/吨,早些年业界认为合理的垃圾处理费;80元/吨,两年前行业建议坚守的平均水平;48元/吨,2015年5月新泰项目中标价格;26.8元/吨,2015年8月蚌埠项目中标价格。
而如今,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高邮项目,已将价格逼近25元/吨。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蚌埠和高邮作为内陆城市,该地区的垃圾处理费虽然低于行业60-80元/吨的水平,但是在30元-50元/吨较为合理,然而上述企业报价显然已经逾越行业的底限。
受访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后续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毋庸置疑,垃圾处理行业价格战已经悄然打响。而作为低价中标的企业也未必成为最终的“赢家”,如果一旦项目运作出现不利,首先将影响后续企业的经营及发展,周边的民众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而地方政府也必将为项目的“失利”背上难以卸下的包袱,行业内的企业也将深受此价格影响,在招投标过程中不免会遭到低价“暗示”。
垃圾处理补贴的中标价格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跌落,到底是行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是低价竞争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惯性、趋势?
郭云高指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掌握先机的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经验累积,提高了效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通过降价获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谋求规模效益。
客观地说,降价竞争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会迫使有能力的企业效仿,提高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消费者也可以从降价中得到实惠。
如此陡降的中标价格,在2015年上半年,很多企业已有些看法,认为会对行业不利,然而,也有企业认为,当前行业确实存在较多可以节约成本的空间,可以在不降低环保标准的基础上,减少支出,降低成本,降价让利获取市场竞争力。
此外,业内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低价竞争是一种竞争策略,低价不等于赔钱,低价也不等于低质。
当前,在垃圾焚烧行业,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业绩,从而低价拿到一些项目在资本市场上逐利,但是这种挑战行业底限的价格战未免引发业内担忧。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也曾表示,在技术上拉不开距离的情况下,价格战就成为必然。
徐海云还分析,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适当的盈利甚至不盈利或者亏损去拿项目,这就是越过了底线。企业之所以敢越过底线,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
政府的行为缺乏有效法律约束,除了对违规行为的“宽容”外,还有多方面表现。比如亲商主义,过度保护投资方利益为投资方投资失误买单,照顾投资方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补贴、空壳项目转卖等等。
至今很多地方还热衷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生活垃圾处理BOT投资运营方,当然这些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在投资洽谈时,协议的生活垃圾处理补贴较低,项目运行后再把生活垃圾补贴调整增加也不是个别案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是表示,行业内之所以低价中标现象屡次出现,是政府导向和认识偏差和脱责、企业在对市场越来越小的认识和过了这村没这店的焦虑、各种热钱对该行业的热炒、市场上更多新入者的进入导致的激烈竞争等等综合因素造成,这种情况后续可能还会发生,毕竟在业内已经树立了一个隐形的心理标杆,尽管这个标杆的导向极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