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东区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大爷您好,请您把户口本、夫妻双方的结婚证、初婚初育证、照片给我。”在核实信息无误后,办事员拿出一个崭新的准生证,开始在上面填写起来。
9月1日下午,61岁的赵大爷来到城东区大众社区帮在格尔木上班的女儿和女婿办理准生证。核实信息、填写信息、盖章。整个过程用时不到30分钟。赵大爷说,这要是在以前最快也得两三天时间。
这只是城东区施行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后,把“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简化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后, 12个新型社区办事效率提高的一个普通事例。
2013年9月,城东区撤销了7个街道办事处,重新组建了12个新型社区。将18个职能局与新型社区职能进行对接,实现社区与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对接共计93项(其中审批类12项、服务类30项、管理类18项、协助类33项)。
一年来,城东区通过减少服务管理层级,整合基层资源,增强了社区的服务、管理和维稳等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有序推进“资源向下、人心向上”的改革试点目标。
目前,新型社区辖区面积共19.0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32.4万人。在12个新型社区中,无论你置身那个社区,所感受到的是一片崭新的气象,看到的是高效便捷的服务,听到最多的话是:“现在办个事情方便多了!”
近年来,西宁市城东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迅速增长,流动人口不断涌入,传统的社区服务体制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基层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而城东区此次改革不是“换汤不换药”做做动作,而是先从转变改革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入手,为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2013年前后,城东区先后选派干部赴安徽铜陵、贵州贵阳、甘肃嘉峪关等地学习考察。考察中,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鲍青玲被分到贵阳市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社区金阳新区,在那里,便捷的工作流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社区自治”的社会化治理机制让鲍青玲感触颇深,她感慨道:“要想让基层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必须去改革,改革不能只是一个名称的更换,要从思想观念上、制度上全面去改革。”
如今也正是这些人,在城东区社区服务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西宁市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骨干力量。
“以办低保为例,从申请到办理结束要经过七八个程序,耗时最少2个多月的时间,而如今最少节省了三分之一。”曾在城东区民政局工作,现在青藏花园社区任职的高翔介绍说。
撤消街道办事处后,较好地实现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有效提高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效能。改革后,社区明确了在民政、计生等方面的审批、服务、管理、协助的职能权限和范围。
以前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杨青婷,如今被调配到了大众社区工作。她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办事处时感觉自己动动嘴、派派活儿,手里似乎有点小权,现在到社区后发现自己才真正发挥了为群众服务的职能。”在此次改革中,无论是社区本身还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其角色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社区也从以前像个“衙门”一样等居民上门办事,转变成了现在的“推销员”,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找着干工作。
在此次改革中,城东区倡导12个新型社区按照“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造全新的社区服务理念。各社区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菜”。周家泉社区根据实际提出为民服务“3456”工作法。即:服务“三满意”,居民群众满意、辖区单位满意、工作人员满意;党员“四到位”,党员有事必须到位,党员关爱温馨到位,党员活动落实到位,党员建议反馈到位;真情“五服务”,错时工作全服务,老弱病残代服务,主动上门送服务,志愿服务献服务,社团组织共服务;言行“六个一”,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份耐心、一份热情、一条建议。互助中路社区利用辖区内的互联网平台,建立了“双极联动视频接访系统”足不出户了解问题。康乐社区采取工作日中午轮班,晚上延长办公为上班族提供窗口时间……
“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真正动了起来,为民服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东区12个新型社区的为民服务正在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