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关着力打造大通区域性中心城镇
秋天收获的季节,记者来到大通县城关镇,这里的土地与几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镇街道更加干净、整洁,商贸繁华;走进农村,乡村更美了,农业项目更强了,农民更富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片段,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串成无数个美丽的画面,更绘就出了城关镇打造大通县区域性中心城镇的画卷。
扎实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城关镇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导小组、监督小组,制定切合该镇实际的学习教育方案。全镇24个党支部均已根据各基层党组织实际和党员队伍现状,分类制定了学习教育工作方案、专题学习安排表等,保证工作起好步、开好头。
●学习安排细致、教育形式丰富、创新性地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任务。围绕县委“六学四比五关键”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不同群体党员实际,分类区别制定具体方案。细致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夏都学习”手机APP、“城关镇党员之家”微信群等新媒介的快捷、便利优势,传达、编制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镇机关扎实开展“三查三看三促”主题实践活动,每周检查党员干部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每两周组织党员进行讨论交流,每月选择不同命题或侧重进行点将。通过网络平台交流互动及座谈讨论、基层党员讲微党课等形式,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实现了全员覆盖。
学习方法灵活多样。西关村和佰胜社区联合建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文艺宣传队,将党章党规内容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编入花儿、贤孝等曲目,用通俗易懂的曲艺展现给党员;镇党委大力倡导“掌上阅读”,充分利用新媒介,建立塔哇村流动党小组和流动党员网络学习平台,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开展学习;不放松对流入党员学习教育阵地建设,及时成立习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临时党支部,由1名镇党委委员联点,组织流入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和学习教育。丰富新颖的学习教育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党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学”“做”统一、挖掘特色亮点、切实提升党员素质和责任意识。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部分县领导深入联点村党支部讲党课;镇党委邀请县委党校、延安精神宣讲团讲师鲍玉成、百姓话廊讲师唐海普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截至目前讲党课60余场次,参与培训党员人数达600余人次。
通过党员“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主题活动,全体机关党员在上岗和参加党内活动时,佩戴“共产党员”标识牌,农村(社区)有党员的家庭在门前置挂“共产党员家庭”标识牌。组织建党95周年“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基层党组织”评选表彰活动等,用先进典型和示范教育引领全体党员做合格党员。严格按照县委“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通过进村走访、发放意见征求表、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建立了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实行对号入座、清零销号的整改方式,强化了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
区域性中心城镇建设
初具雏形
城关镇位于国道227线(宁张公路)53公里和城西公路(城关-西海)起点处,周边与斜沟、极乐、塔尔、逊让、多林、青林、青山、宝库、新庄等十乡镇接壤,是大通县西北部十个乡镇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为了让这座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城镇焕发出新的生机,给周边乡镇群众提供便捷、完善的农蓄产品交易、商贸、文化等服务,该镇率先制定并多次修编了建设规划方案。如今,走进城关镇,笔直的马路上车流穿梭,楼宇商城林立,柳树枝在风中摇曳,一座区域中心城镇初具雏形。
●打造半小时生活圈。作为大通县的一座老城镇,该镇在规划方案内就明确了发展方向,要在保持老城镇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辐射周边10个乡镇的13万人口,打造经济、文化、商贸、交通的半小时生活圈。因此,走进城关镇,记者感受到的是古朴却繁华的小城镇气息,该镇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张明显说:“我们严格控制建筑物层高,核心区域建筑层高不超过3层,县城内建筑整体层高不能超过6层。保留老城镇风貌,这是个有特色的城镇。”
在规划引领下,该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2013年至今,先后进行了佰胜大街道路、城中路的改建工程;东出口片区旧城改造,城关佰胜商城建设;东门桥综合商贸城建设项目和城关超发商贸批发市场改扩建项目(一期);城关自来水厂改扩建项目;黑林河(镇区)综合治理项目;城关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文泰粮油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加快了旧城及棚户区改造项目。近三年小城镇建设投入7.42亿元。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小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断完善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该镇按照建设商业贸易型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在城镇建设中从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等两个方面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了20个村和镇区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电同价;开通了农村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网,实现了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路、通水和广播电视村村通;道路交通方面镇区基本形成了三纵四横骨干道路网,20个村全部通上了混凝土和柏油路,18个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总计237公里,与周边乡镇的公路接通,形成了半小时经济交流圈;城镇给排水管网基本建成,镇区全部使用自来水,农村20个村中有19个村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镇区骨干街道排水系统;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西关鸿鑫市场、城关集贸中心、城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东门综合市场、医药批发市场和陵园路、佰胜大街商贸一条街等七个综合性市场,商贸市场日趋活跃。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扮靓村庄环境
村文化长廊里,“秀”出农村新气象;巷道门前,家家户户比着自家门前是否干净、利索;乡文化广场上,村民们用激情唱响家乡美……走进城关镇大庄村,记者便被当地美丽的乡村风景、醇厚的乡韵民风、繁荣的乡土文化深深吸引。
为了加快改善该镇农村人居环境的步伐,从2012年开始,城关镇先后在15个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一事一议项目54个,让这片土地徐徐展开一幅美丽村庄画卷。
●村容环境整洁,美!随着工作的推进,15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建起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点,及时清理垃圾;通过改水、改厕、改门、改墙、清畜圈、清淤泥、清柴草、清路障,让农村告别脏乱差的环境。同时,村内还将成立保洁员队伍,门前卫生“三包”等村庄管理管护的长效机制,使环境卫生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农民生活芝麻开花,美!15个村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内容,实施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村庄绿化、危旧房改造、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太阳能路灯等项目;修建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因地制宜修建村级文化广场,配套文体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村一产业,美!美丽乡村建设中,让农民增收、致富,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该镇重点培育、扶持和充分发挥能人带头作用,壮大“一村一品”规模,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精准扶贫让农户共圆“小康梦”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城关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依然还有一些村和村民没有实现脱贫,全镇精准识别贫困户共有744户,贫困人口2605人,占全镇人口的11%,为此,城关镇采取了“私人定制式”的精准脱贫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充分尊重村民、贫困户的建议,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让贫困村和贫困村民实现脱贫共圆“小康梦”。
●“一村一业”做好产业扶贫文章。走进塔哇村,村里不少农户的院里都停放着收割机,这一台台收割机就是村民眼中的致富“希望”。据城关镇扶贫办副主任刘慧文介绍,为了摆脱贫困,村民们在该村书记的带领下贷款买了收割机,开启了“外出”打工的新模式。今年从5月开始,一些村民就开着收割机从河南一路往回走,“这些村民最近刚回到村里,每户收入能达7万元左右。”
今年以来,该镇结合各贫困村发展实际,立足“一村一品”培育富民产业。引导贫困户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原则,大力发展养殖、中药材种植、苗木种植、农机服务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自我发展,努力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尊重村民意见,创新方式,开创资产收益扶贫。上毛佰胜村、西关村如何利用每个贫困村民5400元的扶贫资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路?镇扶贫办经过和村两委会、贫困户代表的反复商谈、研究,决定尊重贫困户的意见,在镇里购买商贸城商铺作为自有固定资产受益。为此,镇党委主动与开发商对接,以优惠的价格在镇里好地段购买了商铺,两村贫困户对商铺租金实行两年一分红。这种资产收益的扶贫方式,既是该镇充分尊重村两委、贫困户村民的意见建议,也是根据村内实际情况,开创性地采取“私人定制式”的精准扶贫方式。
●抓实“八个一批”,推进脱贫攻坚。今年上半年,申报产业发展、资产收益项目6项;建房申报128户;转移就业240人,纳入护林员6人,公益性岗位6人;贫困户教育扶持80户80人;大病救助扶持16户。同时,积极与农商行城关支行协调,扎实开展“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实行“双向挂职”,抽调专人入驻金融网点。截至目前,农商行城关支行为城关镇贫困户建档立卡700户,“幸福贷”及文明信用户授信700户,授信金额1617万元,发放贫困户贷款215户9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