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提升司法效能推进平安建设

22.08.2018  09:15

  青海新闻网讯

  平安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城北区司法局将“两个绝对”贯彻落实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四个扎扎实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四个转变”和市委建设“幸福西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中,按照抓创新、塑品牌、重落实、促规范的要求,突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扎实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效能,全力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基层基础

  筑牢司法根基

  抓人民调解不懈怠:推进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印发建设方案,明确了调解工作流程、调委会标识标牌、调解员选聘考核、卷宗制作等方面的规范化要求;组织各调委会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截至目前,累计排查矛盾纠纷67次,预防24件,防止群体性上访7件,调解984件,成功959件,调解成功率为97.5%;建立2家大型集贸市场调解委员会(朝阳国际建材商城、大堡子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抓社区矫正不放松:严把入矫关口。入矫宣告严格按照修订后的《西宁市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宣告工作规程》执行,重点强调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及刑法执行的威慑力,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强化在矫教育。累计为20余名贫困社区服刑人员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10余名特困社区服刑人员争取12000元帮扶款,对4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通过暖其心、安其身,增强其生活的信心。

  全区现列管社区服刑人员275人,年内无一例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无社区服刑人员参与群体性事件。

  抓安置帮教不停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的信息沟通,健全完善刑释解矫人员的信息核查、信息对接制度,目前列管刑释解矫人员743人,其中落实“必接必送”接回重点人员1人,所有人员档案完备;建立职业推介制度,定期向刑释解矫人员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并组织参加市、区各级就业招聘会,帮助刑释解矫人员自食其力、减少重新犯罪。

   优化法律服务

  为民办实事

  推进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工程:继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婚姻家庭、教育医疗等与基本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补充范围,截至目前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5件;提高社会知晓度,在法律援助重点对象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以文艺汇演等艺术形式,引导群众增强自我维权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联合区城管局成立环卫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将全区所有环卫职工纳入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对需申请法律援助服务的环卫职工,降低援助门槛,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渠道。

  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大指导管理力度。通过严格执业核准、案件质量评查、查处投诉案件等形式,净化职业环境,推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推进全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自15年完成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今年以来从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创新模式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截至目前,全区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共提供咨询共23000多人次,免费代写各类法律文书220余份,让村(居)民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大亮点成效显现司法公正

  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在前期调研、与专业公司沟通协调基础上,2016年正式建立了城北区法治城北微信公众平台(fazhichengbei)。平台内容涵盖法治时间、法律服务、社区矫正三大板块及普法动态、以案释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顾问等五个子项,栏目设置上兼顾了法治信息传播、学法讲法、法治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自平台建立以来,累计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类法治信息400余条,微信传播法治信息速度快、影响大、动员强等效应明显,平台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成效初步显现。

  全市首推基层法治“123”工作模式:1即建立了一支法治联络员队伍,将法治建设工作触角延伸到了基层;2即推行法律顾问实现服务“定人”、法律服务室实现服务“定点”,让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了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3即搭建三个普法平台。比如,法治书架搭建普法“充电站”,以十个村(社区)为试点,设立法治书架,摆放劳动合同法、反家庭暴力法、继承法等十余种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书籍,深受广大村(居)民欢迎。

  建成城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新建业务用房为平台,健全软硬件设施,打造完成了城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心采取“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模式,将窗口接待与后台延伸服务紧密结合,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有机整合,突出为弱势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以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形式便捷化为特点为基层群众服务。

  首家社区“模拟法庭”进小区:联合北山社区举办西宁市首家社区模拟法庭。通过协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法律顾问、小区居民群众,模拟庭审在三河小区广场上演。北山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分别模拟扮演了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社区150余居民前来聆听。在一个多小时的法庭调解、法庭辩论和陈述过程中,几经情与理的激烈辩论,让居民在“情境”中接受法律教育,近距离体验庭审过程,得到居民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司法工作更上一层新台阶

  建立全区首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公、检、法、教育部门依托辖区学校建立城北区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设置咨询室、图片展览室、法律讲堂、模拟法庭体验室、实践互动室等功能区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法治宣传阵地,让青少年在听、说、读、练、看的亲自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有效缓解青少年法治教育缺少专门场所、缺乏生动方式等问题。

  创建全省规范化司法所:通过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将大堡子司法所创建成为全省规范化司法所。具体措施有:加强阵地建设,提升外在形象。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以扩建、调剂等方式推进司法所业务用房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打造首批规范化调委会:按照目前北区99个人民调解委员会现状,17年按照30%的比例先行打造30个规范化调委会。具体措施有:抓软硬件建设。落实调解室场所及调解员、当事人代表等职能配备,规范档案文书管理,明确调解文书格式填写,提高调解协议书质量和水平。

  完善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执法、监管、教育、帮扶“四位一体”的区级社区矫正中心。

  提升法律援助知晓率:多角度强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消除群众用法顾虑。消除群众怕“官司”的顾虑。定期在村、社区开展法律援助巡回宣传咨询活动,编印《法律援助申请指南》《法律援助一次性告知书》发放给基层群众;消除群众怕“花钱”的顾虑。实行法律援助程序公开制度,将整个法律援助工作从接受申请到审核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公示,消除群众怕“敷衍”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