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环境是更好的托举

05.04.2016  16:29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科协改革方案,让“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进入公众视野,青年科技人才由此多了一条成才渠道。

   专门扶持青年科技人员的项目并不新鲜,科技相关部门、各省市都出台了不少。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计划大都看重人而不是具体课题,重过程轻结果,使受资助者获得了宽松的成长环境。现在活跃在一线的优秀科研人员,有不少正是当年这些计划的入选者。

  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确有诸多优点,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需要认识、防范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当选某类人才、戴了“帽子”本身只是一项荣誉,可现实中却可能在获取资助之外的科研资源时拥有更大分配优势。再如,一旦评价标准失当,可能引发青年科技人员争夺“帽子”,扰乱学术生态,加剧不正之风。许多科技发达国家也有针对青年的支持、奖励计划,但只是对其潜力或过去工作的认可,与今后的学术资源或话语权几乎没有关系。要让人才支持计划发挥健康作用,就不能走偏,远离设计初衷。

  我们还应该看到,相比推出各类计划,或许更重要的是搭建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真正以学术为本的科学评价体系,让年轻人有公平获取科研资源的机会和途径。那些真正热爱科研、有潜力的青年人只需要静下来安心研究,拿出硬成果,就不怕得不到认可。

  毕竟,只要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被干预的可能,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关键还在于研究者自身。真正的大科学家通常并不是支持出来的,有了好的环境,自然就会冒出来。因此,更长远也更可贵的“托举工程”,是培育崇尚科学、求知求实的氛围,让痴迷、立志从事科研的青年人才有公平的成长机会。

  科学研究自有其规律,盼望科学发展,就得敬畏科学、尊重规律。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以关爱为名义的做法,实际上可能反倒不利于科学发展。所幸,类似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计划,相关机构经过多年探索,在人才选拔标准、方式,以及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培养等方面做了充分考虑,这是对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创新。期待这些计划收获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0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