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添薪加火” 技能培训成效斐然——“十二五”期间我省就业技能培训纪实
仅仅6个月,村民马存的人生,因一次免费的技能培训就此改写。现今,马存夫妇不仅注册“尕宝乡村农家园”成为老板,还带领60多户村民申请开办“美丽卡阳”乡村旅游农家乐品牌。一次免费的家门口就业技能培训,改变了一家人,更惠及一个村。
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80后村民马存与90后妻子李洪萍,在2015年以前,还在西宁市餐馆做服务生。没有一技之长,眼睁睁看着餐馆因经营不善关门歇业,大厨被其他餐馆高薪聘请,而他们夫妇,只能去建筑工地打工。家乡卡阳村属贫困村,人均耕地少导致村民难以脱贫,近千户村民靠耕地和外出打工为生。面临经常“失业”、收入不稳定的窘境,这对年轻的小夫妻一度茫然。
源于一次偶然,马存和妻子李洪萍从家人口中得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部署实施的“政府补贴技能培训项目”的烹饪技能培训班将在村里免费举办,夫妻俩仿佛看到了希望,立即报名参加。
2015年8月,培训班正式开班,马存夫妻格外用心,除了认真学习外,还主动要求将培训班的厨师老师安排在自家食宿,以方便随时请教。“自从培训班开始后,来卡阳村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我们干脆在自家门口摆了一张桌子,做简单的面饼、小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培训班老师的指导下,马存夫妇的农家乐规模越来越大,并注册了“尕宝乡村农家园”的名字,申请到了“湟中县美丽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
下一步,马存打算利用父亲以前在家中酿青稞酒的技术自酿农家青稞酩馏酒,母亲做自酿酸奶,让游客吃到地道的青海乡村菜品、风味小吃。
据卡阳村村干部介绍,在马存夫妇的带动下,卡阳村现在已有5家农家院开业,村民还向政府申请,再举办两期烹饪培训班。卡阳人也积极将自己的村庄发展成生态旅游景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坚持政府推动、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培训补贴与就业效果挂钩的联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经过努力,我省职业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培训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显著改善,就业培训为促进社会就业、促进企业生产发挥出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5年间,全省各级人社部门计划培训未就业劳动力38万人(次),实际培训42万人(次),完成率111%。全省创业培训年均达到7300人,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近40%。
从印发《关于统筹规范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到自下而上征集培训需求编制培训计划、突出开展重点培训项目。在政策措施的暖阳下,“十二五”走过的5年,我省一大批城乡劳动力直接受益,城乡劳动力的观念逐渐从“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社会创业意识日渐浓厚。
5年来,农牧区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比重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牧区劳动力享受到政府培训补贴政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转移就业能力,从一产转移进入二、三产实现就业,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我省广大农牧民群众技能就业的观念日渐稳固。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年均承担了8万城乡未就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经过努力,培训后当期就业率平均在75%左右,一批城乡劳动力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就业能力,在二、三产业实现了就业,增加了劳务收入。
为支持企业提升员工技能素质,从2011年开始,我省全面实施企业对新招人员直接培训的工作,5年来,全省企业已经累计培训新招职工3万多人次;2012年开始,围绕扶持企业发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又使用失业保险金对困难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累计培训超过4万人次,在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促进帮助困难企业提高了劳动效率,稳定了职工就业岗位。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积极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极大促进了城乡就业人员劳务收入的增长。据统计,经过培训有一定技能的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后,月收入平均超过2500元,比没有技能人员月收入平均高300元以上。“收入增加比较明显的培训工种有厨师、工艺品加工、货车驾驶员、工程机械操作工等。按每年培训后当期实现就业6万人,当年给培训后就业人员带来就业收入9亿元。培训帮助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同时又让他们终身受益,长期效益更十分可观。”
2011年以来,我省结合各时期培训工作的重点任务,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实施了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工程;围绕创业促就业,实施了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围绕农民工转移就业,实施了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围绕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了园区企业用工培训计划等,平均每年保持1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