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倾听百姓声音 感受高原脉动

05.02.2019  09:53

  青海新闻网讯 2月4日,农历除夕,高原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本报记者带着热情与祝福,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中,发掘提炼精彩故事,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在红红火火的生活中感受高原的脉动,描绘高原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雪域高原,湟水谷地,贫困山村,古城西宁……我们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在新时代的脉动中,捕捉美好的新春气息、发展气象,见证谱写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中的砥砺精神、奋进力量。

  大红灯笼高高挂,春联、“福”字透喜气。“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祝方太家年味十足,举行的签字赠书仪式,让这个新春意义非凡。

  别样的团圆,幸福的味道。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二机社区孤寡老人韩宁平家里异常热闹,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孤寡老人包饺子、做年夜饭,欢笑声、祝福声充溢着韩宁平的家。

  春回大地气象新,奋斗人生幸福长。对于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法台村朱守清一家来说,搬进新家的第一个年,是幸福,更多的是憧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与群众一起守岁吃饺子,感受春节阖家团圆的喜悦,我们看到的是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看到的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迎难而上、自信拼搏的人……这是一幅幅新时代的动人画面。

  用心走基层,用情记精彩。这是拥抱春天的希望,这更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次深动实践。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温暖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新的一年里,本报记者将继续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过硬的素质、过硬的本领、过硬的作风,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记者:林玟均)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贴好院门上的对联,朱守清开心地笑了: “今年要在新房里过年啦!”

  2月 4日,农历大年三十,记者到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法台村和朱守清一家一起欢度除夕。

  朱守清家,两室一厅,窗明几净。年前,村里安置房屋建好后,朱守清和父亲便从破旧的土屋搬进了新房。

  “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现在非常满意。”讲到他的新家,朱守清眉眼之间仍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朱守清的父亲今年已经80岁了,腿脚有些疾病,平日里,有村卫生所的医生指导,病情控制得不错。

  “去年我签约了家庭医生,卫生院的医生随叫随到,还经常来家里查看病情、量血压,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朱守清的父亲说。

  在客厅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张“贫困户精准帮扶明白卡”,上面记录了他家去年享受的“政策红利”,补贴、分红等收入达15000元。

  从前,朱守清靠打零工和吃低保度日, 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在村里种了0.8公顷的蔬菜。 “从去年开始,由于父亲需要长期照顾,不能外出打工挣钱,我就在村里种起了土豆、油菜等蔬菜。”朱守清介绍,去年春天,村里的扶贫干部鼓励困难户加入蔬菜和药材种植合作社,种菜不仅有专人技术指导,还负责销售。

  “最近蔬菜卖得相当不错。”朱守清高兴地说: “我们过年也闲不下来,现在不用出远门就能有一份很好的收入,如果条件允许,我还会尝试种植中草药材,增加收入。”

  在政策的支持下,朱守清不用去菜市场卖菜,在自家地里就以相对合适的价格卖给蔬菜合作社,用他的话说: “手上的泥还没掉,钱就进兜了。”

  就在全家人忙碌完年夜饭时,朱守清让记者帮忙拍一张全家福。 “日子越来越红火,得留点纪念。”

  听说要拍全家福,朱守清的侄子们特意回房换上了崭新的衣服。 “ 123 ,新年快乐!”站在新房里拍摄新生活全家福,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019年的春节,对于朱守清一家来说,是幸福和希望。

  夜幕降临,村子里飘着年夜饭的香气,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兴奋,在广场上放起了鞭炮,全村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记者:王湘琳)

  脱贫户的幸福期盼

  2月 4日,农历除夕。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上梅村。村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来了,袅袅炊烟升起来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夜饭,上梅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对53岁的脱贫户李林金来说,去年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让他对未来充满期盼,脸上也透露着自信。

  2015年,李林金一家因病致贫,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2016年,我凑了将近2 万元买了30头猪,刚开始不会养,一半猪得了猪瘟,那年没挣钱。”李林金说: “随后我时常请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到家里指导,向他们讨经验。第二年,猪的成活率很高,赚了8000元。”

  李林金说: “现在,越养越得心应手了,最近我的一头母猪还产了9 只小猪崽,等出栏后就可以卖了!我们还享受粮食、草山等补贴,平时我还犁地、收地、跑运输打点零工。儿子在西藏打工一年也有5 万元的收入!”

  过去一年里,第一书记切桑热心地给李林金出谋划策、联系工作,结对帮扶的干部才让卓玛又时常送上米、面、油,还不时的鼓励他,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他倍感温暖;在得到关爱的同时,李林金带动村民一起搞养殖、跑运输。

  “大妹子,快来吃饺子!”李林金热情地招呼记者: “赶紧尝尝我家包的饺子”。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饭桌,李林金高兴地说: “日子越过越好了,希望今年儿子赶紧找个对象,我能早点抱上孙子!”(记者:栾雨嘉)

  文明家庭共话幸福年

  千家万户团圆日,正是亲情浓浓时。

  大年三十,记者走进“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祝方太家中,感受这个热闹非凡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浓浓年味。

  和煦的暖阳透过阳台洒入客厅,照在祝方太、余昌桂老两口的满头银发上,让两位老人看上去神采奕奕。祝方太家宽敞的大厅里干净整洁, 水果、点心摆满了桌子, 整个屋子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看着在家里玩耍的两个曾孙子, 老两口乐呵呵地笑着。

  “如今,这份充满温情和正能量的家庭小报已经坚持出版33期,成为全家沟通交流的平台与纽带。”祝方太的大儿子祝君一边拿着今年新出的家报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89岁的祝方太和余昌桂, 20世纪50年代从三秦大地来到青海高原,退休前都在省市文化部门工作,有三子一女, 一家大大小小一共20人,受老两口的影响,他们的儿女都从事与文化有关的工作,这也为这个家庭建立独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奠定了基础。

  走进书房,记者看见祝方太正拿着笔墨在《方太文集》的扉页上为子女写着赠言,原来这本《方太文集》收录了老人多年创作生涯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 “爱国爱家、文化齐家;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团结和睦,进取向上。这是我们的家风,也是我们教育子女、晚辈的家训。这本书是我想为后代留下的精神遗产。”祝方太说。

  客厅里“《方太文集》签字赠书仪式”正热热闹闹地准备进行着,叔侄们拿着展板布置背景,孙子辈拿着相机准备记录这个难忘时刻,家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祝方太老两口牵着手走出书房,把一本本《方太文集》送到子女的手中,希望他们把良好的家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除夕收到父亲的新年礼物,让这个年味更有新意和温度。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幸福、和谐的法宝。”祝方太小女儿祝萍说。

  “ 2019年家庭联欢会现在开始……”一家老小纷纷上台表演,由祝方太创作、余昌桂的诗朗诵《谢谢了,我的家》,大合唱《我爱我的家》等精彩的节目接连上演,家里笑声不断,浓浓的温暖和亲情久久弥漫。(记者:魏 爽)

   爱心“团圆饭”情暖老人心

  韩宁平的家被装饰得格外喜庆,客厅里题为《富贵花开》的牡丹图颜色鲜艳夺目,电视墙上的“福”字映衬着新年的红红火火。

  2月 4日,农历除夕。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二机社区孤寡老人韩宁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提前准备好的馓子、糖果等整整齐齐摆放在茶几上,她还穿上了喜庆的红马甲。因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社区的工作人员要陪着她一起过除夕。

  随着门铃声响,社区的五位工作人员手提鱼肉、蔬菜、饮料来到了韩宁平的家,本来冷清的屋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阿姨,你快来看我买的这条鱼大不大?”一进门,工作人员就忙开了,和面的、剁陷的、包饺子的、炒菜的……

  “为了和韩阿姨过一个团团圆圆的除夕,我们准备了好多菜,买东西的钱也是我们工作人员自己平摊。”何秀一边摘着菜,一边说道: “等会儿,我打算做道菜,名字叫做‘火焰山’,祝愿阿姨在新年里红红火火,幸福安康……” “其实就是西红柿拌白糖……”另一位工作人员插了句嘴,瞬间逗笑了在场的每一位。开着玩笑、拌着嘴,一场年夜饭在欢声笑语中忙碌地准备着。

  “去年的除夕,我是一个人过的。房子里就我一个人,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也许是回想起往年除夕的冷清,韩宁平红了眼眶: “可是今年不一样,看着他们在忙碌,我不再孤单,心里暖暖的……”

  除了韩宁平,一起吃年夜饭的还有93岁的张淑德。今年,张淑德在外地儿女都没法回来和她一起过年,社区工作人员也把她接到了韩宁平家中,一起欢度除夕。张淑德说:“多亏了社区的这些孩子,尤其是我们纪书记,那真是把我们当做家人一样在照顾。”

  张淑德说的纪书记,是二机社区的党委书记纪晓燕。此时的她正在厨房里忙着炒菜,清蒸鲈鱼、红烧鸡肉、翡翠黄瓜……一道道佳肴都出自她手。随着最后一盘水饺端上桌,纪晓燕拿着自己为两位老人准备的红包和礼物开始了拜年。 “祝阿姨,幸福快乐,身体健康。”此时,韩宁平家中欢笑声、祝福声不断,热闹非凡。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场特别的年夜饭拉开了帷幕。(记者:吴 雪)

  曲麻藏家的新生活

  2月 4日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族人家的房顶上都拉起了五彩的经幡,家家户户手抓飘香,准备迎接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处处透着浓浓的年味。

  清晨,同仁县年都乎乡曲麻村村民官却加一家正为新年的到来忙碌着。记者走进官却加家,刚一进门一股手抓肉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手抓肉是藏历新年期间藏族人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官却加的妻子先吉一早就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年饭。儿子卡先才让已准备妥当开始在院内煨桑。卡先才让说: “早上起来煨桑,祈福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

  看着儿子煨桑,官却加回到屋中,从抽屉下拿出了七个金色的小碗,用手中的布仔细擦拭干净,将水倒入摆放好。“这象征着人心也要像水一样干干净净。”官却加说。

  这时,女儿娘么才让也已煮好酥油茶,整洁的客厅内,家具一应俱全,沙发前的藏式茶几上摆满了牛羊肉、水果、烟酒及自己家做的麻花、包子。

  “我们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以前条件不是特别好,现在好政策我们都能享受到,孩子们有机会出去打工挣钱,我和妻子现在每个月还能有政府发的几百元补助。

  今年我把房子重新修了一遍,比起以前的土房子现在的砖木结构明亮、宽敞,房梁还请木匠做了漂亮的雕花,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脱贫致富,让我们增收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官却加说。

  如今,在政策支持和帮助下曲麻村许多村民有了许多就业机会,还在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孩子上学免费,更多村里人选择出去打工增加收入。

  傍晚,官却加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吃起了团圆饭,小儿子扎西加捧着哈达,唱起酒曲向长辈敬上青稞酒,孩子们打着拍子附和着,在欢笑声中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一声声“扎西德勒”的祝福声在村里此起彼伏……(记者:陆广涛)

  “是青海滋养了我”

  低头弯腰,在各种各样的水果旁来回腾挪,摆货轻巧自如,不一会儿,橘子、火龙果、橙子就被摆放好了。 2 月4 日,农历除夕,上午9 时许,在西宁市长江路水果批发市场, “素君瓜果行”的张素君和丈夫杨海辰正在忙活着。

  “叔叔、阿姨,我也帮你们吧?”在一旁的张素君笑着说: “你一颗颗地摆上去,尽量把水果堆得高一些,这样才比较醒目。”

  趁着店里顾客不多,记者跟张素君随便聊着……张素君回忆道: “我们来青海已有25个年头了。 1994年,我们一家人从河南老家到了西宁市。最初我们就在马路边上摆个小摊卖菜、卖水果,收入只够应付一家人的温饱,跟现在真是没法比。”

  “二十多年了,青海变化大啊,老百姓的收入高了,来我们店买水果的人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上百件水果。”张素君高兴地说。

  改革开放40年,我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也让老百姓收获了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

  张素君说: “现在,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了。而且,很多商家都有了包装、品牌意识,在品质上有了新的追求。很多和我们一样从外省来的务工人员都买了车、住上了大房子。我们也在西宁买房子了,几个孩子都在青海长大,两个女儿大学毕业现在又都回来工作了,青海已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乡了。”张素君为自己成为新青海人而自豪。

  大年三十,人们最为期盼的莫过于阖家团圆的年夜饭。然而,总有一群人在这一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服务百姓。他们的团圆饭,有着别样的滋味。下午四时许,熙熙攘攘的顾客慢慢少了,张素君和丈夫才抽空“补”上了午饭— —猪肉白菜馅的饺子。“我都好些年没在家做过年夜饭了,店里忙啊!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都在店里先煮点饺子吃。”话语间,张素君开始下饺子。没一会,饺子就出出锅了,滋滋冒着热气……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张素君一家人来说,青海已经有很多理由值得他们留下;而大年三十,也成了他们一家人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的重要日子。(记者:宋翠茹)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