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基层党建工作扫描 彩虹之乡架起“暖心桥”
青海新闻网讯 “上周三在村委全职办公日上,我给村干部反映了妻子身患残疾需要更换轮椅这事儿,没想到轮椅这么快就送到了家中,还一分钱都不要。”11月1日,深秋的高原落叶飘零,寒风萧瑟,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新庄村贫困户罗启成却感受到了融融暖意,帮妻子领到轮椅的他,紧握着前来送轮椅的县残联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能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并让群众满意,得益于互助县林川乡在全县首推“全职办公日”制度,而这仅仅是互助基层党建亮点工作的一个掠影。近年来,互助县坚持“党建+”工作模式,注重激发推进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构筑基层党建新堡垒,基层党建工作亮点频现。
镜头一 “全职办公日”服务群众更贴心
11月1日,正值周三,还不到9点半,林川乡新庄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二楼办公室里,驻村干部以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报账员和妇联主任已经早早等在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全职办公。
孩子上学盖章、自来水停水维修、代写参保证明……不一会儿,就有多位村民过来或咨询或办理相关事宜,当天正是新庄村的“全职办公日”,也是林川乡所有行政村的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全职办公日”。
为提升乡村两级行政效能,让群众办事不用再多跑冤枉路,着力破解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今年7月以来,林川乡党委在实行主要村干部轮流坐班办公的基础上,把每周的星期三定为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主要干部“全职办公日”,坐班时间不少于6小时。
“虽然找来的看似都是些琐碎的小事,但在村民看来都是些大事,必须要办好!”刚刚和水保站联系完自来水维修事宜的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顺尧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段时间村上自来水总是停水,村民在’全职办公日’上反映后,在驻村干部的协调沟通下,经过水保站检查,已经找出症结所在,下午就可通水。
8月9日,吉春元咨询、办理新生儿落户手续,8月16日,才让吉等人来询问粮食补助发放问题,8月23日,郭英进来写参保证明,有村民咨询去年危房改造需要补办的材料……翻开“全职办公”民情记录本,村民询问、所办事项,以及办理情况,一一都有记载。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吴秀忠说,乡上规定全职办公日情况要在公示栏内向群众公开,群众有什么事就可在“办公日”到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办理。
“现在已经形成习惯了,大家基本都在周三这一天来办事儿,很方便。”正为孩子上学的事儿盖章的村民李菊花说,以前办个事儿,若赶上农忙时,村委会找不到人,没办法就跑到村干部家里、地里找,有时还不一定能找上,现在好了,自从确定周三为“全职办公日”后,确实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
“以前办个事儿找了书记找主任,有时还得找会计,村里以前是轮流坐班,一般村委会只有一个村干部在,现在周三为全职办公日,从‘只有一个在’到‘一个都不少’,确实给老百姓减轻了很多麻烦,省了不少事儿。”看到记者到来,大家纷纷为全职办公日点赞。
“以往,村干部很长时间都碰不了一次面,让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每周集中办公一天,有事情能碰头,重大事情也能在一起研究,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办事效率。”林川乡组织委员曹成统介绍,林川乡共有21个行政村,6447多户,总人口为26312人,其中,最远的村——水洞村距离乡政府近25公里,以往村里办事要跑到乡上很不方便,自从实行驻村干部、村干部每周三都在村上全职办公后,一般事务都能在村上办理或者代办,再不用费时费力往乡上跑了。
曹成统说,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在“全职办公日”按照“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的流程,主动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指导、法律援助、矛盾化解、证件办理、困难帮扶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真正实现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习惯,再到现在村上百姓对‘全职办公’点赞,看到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林川乡许家村党支部书记贺发旺说,“全职办公日”更多体现在服务群众上,有些村民文化不高,主动找来让帮写个证明,还有些村民在民政、扶贫、土地流转审批等方面的咨询、事项办理比较多,村干部集中办公,这些问题都能轻松得到解决。
为使乡村干部坐得住、坐得稳,在“全职办公日”一律实行实名签到,没有签到记载的,视同未坐班处理。确需外出的,做好外出记录。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办公的,必须提前向支部书记书面请假;村党支部书记需要请假的,必须提前向包片领导书面请假,并确定集中办公负责人。而且乡党委也会不定期联合乡纪委对驻村干部驻村办公情况进行随机督查,确保驻村干部“沉下去”。自七月份“全职办公日“工作制度推进以来,全乡21个村结合精准扶贫、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仅解决村级重大事件就有40余件。目前这一制度已在互助县全面推广。
镜头二 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全科干部”
“你这个驻村干部很厉害啊,什么都会,给我们帮了大忙了。”初冬时节,走进南门峡镇西山根村,村民祁成丽正在家门口拉着驻村干部李鸿芳的手唠家常,在咨询了养老保险、危房申请等诸多政策后,得到满意答复的她非要拉着李鸿芳去家里喝茶。
让祁成丽佩服的是,每次她们提的与驻村干部本职工作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问题,都没有难倒这个来自南门峡镇的妇联副主席,她不仅把政策说得头头是道,就连办事的流程和需要的手续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李鸿芳为啥能做到这一点?答案就来自于互助县自2014年全面打造全科干部——通过对乡镇干部实行轮流坐岗、“AB岗互补”、“首问负责”、“村民事务代办”等服务措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政策业务学习和培训,着力提升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让乡镇干部成为进得了村、说得出理、想得出法、办得了事、解得了困的多面手,从而更好的做好群众工作。
“你到百姓家里去,他可能问你征迁的土地怎么赔,问你申请低保户有什么要求,用医疗卡怎么报销等等,总之跟农村有关的东西都会问。这就要求我们对各个方面的政策样样精通,成为“全科医生”。”李鸿芳说,全科干部打造以前,她只会单纯的驻村工作,在村里工作时最怕群众问起自己业务口不了解的惠农政策,现在什么问题都问不倒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乡镇干部谈起自己工作时,最喜欢用的一个比喻。但是到了群众当中,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倒转’——老百姓千差万别的诉求和需要,都要通过基层干部这根“针”得到实现和满足。
“百姓事、问不倒,干实事、难不住。这是老百姓对全科干部的期望。培养全科干部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干部也需要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作为互助县第一个打造全科干部的试点乡镇,互助县南门峡镇党委书记蔡秀萍深知乡镇工作的繁杂性:要想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那点事就都得懂。
蔡秀萍说,南门峡镇打造“全科干部”的成功就在于两点,一是在领导班子建设上抓住了“一岗双责”,明确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责任的同时,也将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同廉政责任结合起来;二是在干部职工培养中抓住了“一人多能”,当下以扶贫攻坚为代表的各项重点工作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牵扯到各个行业、领域的知识,了解掌握这些政策,是对乡镇干部的个人业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不仅如此,南门峡镇在打造全科干部过程中认识到:提升干部能力不能只让乡镇干部成为“全科干部”,还要让每天与村民打交道的村干部都成为“全能匠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群众的种种困难,才能把“三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于是,2016年,南门峡镇在全面深化“全科”干部队伍建设活动中,将“全科”干部队伍建设范围延伸到村干部,重点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安排镇领导和业务骨干开展业务讲座,就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26项涉农惠农政策进行讲解,让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都全面掌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如今,南门峡镇的村干部个个成了政策讲师、农业技师和业务导师,只要是群众有问题,村干部就能帮着解决。村民们节省了时间、少跑了路,有什么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村民们都说:“现在的村干部,个个都是‘百事通’!”蔡秀萍也说:“现在乡上的干部,都能独立开展农村各项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群众问不倒、工作难不住,个个都是顶梁柱。”
一花引得百花开,如今,“全科干部”已在互助县全面推开,成为一大党建品牌,引得其他县乡很多单位前来取经学习。
镜头三 科技“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
“汪老师!多谢您的技术指导,现在我家的肉羊长得可好了!”11月17日,互助县五十镇上甘滩村贫困户杜强智高兴地给县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汪伟打去电话报喜。
通过村里墙上公示的农业专家电话,老杜和汪伟建立了联系,遇到养殖难题,老杜可随时找专家咨询。这得益于互助县今年以来开展的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行动。
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积极作用,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今年以来,互助县积极探索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服务直接到人的农牧业发展服务体系,以农牧业产业科技培训为抓手,组织开展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贫困户在种植、养殖方面若出现技术问题,可直接通过在村委会公示的电话号码,和产业专家、技术人员取得联系,他们全天候为农民提供服务。”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发忠介绍,在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行动实施中,他们从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化等方面选派9名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担任组长、副组长,并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种子站、畜牧兽医站、草原站、农机站等6个推广单位抽调95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4个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行动技术指导组,定期或根据需要分赴全县18个乡镇的118个贫困村,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处理贫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形成农牧业产业发展“一站式”直通服务新模式。
见到互助蔬菜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玉财时,他正在台子乡就农户开展蔬菜种植进行指导。“我们所有专家和技术人员都是随叫随到,全天候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老百姓。”陈玉财告诉记者,在接到台子乡贫困户电话前,他正在另一个村子里培育花苗,现在各行动技术指导组的农牧业技术人员正根据调研及各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蔬菜、饲草、中藏药材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支持牛羊繁育和育肥、奶牛养殖以及互助八眉猪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努力形成“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农牧业技术人员走出办公室和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贫困户家中,以一腔热血和高超本领助力精准扶贫。”王发忠说,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真正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致富桥、暖心桥。
互助农牧业精准扶贫“直通车”行动开展以来,已举办乡级、片区、村级农牧业产业技术培训36期,培训贫困户、种养大户1.8万人次,发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1.5万份,举办现场观摩培训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