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班玛藏乡,老支书眼里的村庄巨变
开栏的话: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闻的富矿也就在哪里。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展示我们的好精神、好日子,真实反映欢乐祥和过春节、亲情汇聚享幸福的动人场面,本报记者与群众一起歌、一起舞,一起欢庆这传统的佳节,采写了一批鲜活生动的稿件。从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将群众的那事、那情、那歌、那舞,那所有的美好,与读者共享,敬请关注。
走在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的路上,草山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新盖的碉楼,那些插在碉楼上的经幡在寒风里猎猎飞舞。
走进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在乡上的临时住所,藏桌上已经摆放上过节的食物,节日的喜悦洋溢在老人脸上。“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近年村上有60%的老百姓都盖上了新房子,面积大、质量也好,房子里面装修的也特别高档。生活方面,过去我们吃的最多的就是糌粑和肉,现在白面、大米家家都能吃上。特别是县上的“结对认亲”这个活动确实好,让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一下拉近了,以前老百姓见个县上的领导不容易,现在县上的干部都和群众认成亲戚了呀,有个什么事情,他们就能帮忙,这个真真的让老百姓觉得好处多。”
老人细数着去年以来县上各项惠民政策带给百姓的实惠。作为一名全国劳模,这位工作近四十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我在基层干了一辈子了,感觉现在基层工作比从前好干多了,是党的政策好,县上的领导重视,有了国家的好政策,老百姓的觉悟也提高了,现在村里很安定,大家很团结,开个会或者干个啥事情群众们也很配合,大家都想着努力致富。”
老人说完又带着我们去班前村实地去看那些碉楼。远远望去,一座座新建的碉楼鳞次栉比、依山而建。老支书指着一座新盖的碉楼,自豪地说那是他家二儿子的家,现在家里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碉楼。
仔细看去,那簇新的门窗,雅致的木雕,让传统的藏家碉楼更焕发出时代的新意。远山上还有两座过去的旧碉楼遗迹,老支书说那些是还没来得及拆的旧楼,已经没有牧民居住了,现在大家都忙着盖新房子呢。
老支书边说边领着我们朝一个院落走去,远远就看见一帮藏家汉子在忙着对新盖的碉楼进行装修,大家沿着木质的楼梯上上下下忙碌着,笑声、喊声充满了整个院落。仔细一问,原来是牧民才让旦的家。今天村里的人都来帮忙,为这座已经完工的碉楼做最后的装修。除了这座新盖的三层碉楼,院子里还堆满了装修的木料,靠近院落大门的地方还盖了几间平房,主人说是准备开个小卖部。
我们怀着好奇沿着木梯爬上去一睹究竟。随便打开一个房间,空间都很大,里面不是堆满了粮食,就是放着很多的生活用品。顺着木梯登上二楼,走进最正中的客房,不由眼前一亮,近80平方的房间里已经摆放着一面墙的纯木藏式家具,精雕细刻的花纹,靠窗又摆了长长一排藏床,整个房间充满了藏家特色。男主人自豪地告诉我们,碉楼整个面积大约300多平米,当初修建的时候连买家具约花了40多万,现在门口正在盖的平房是打算用来做小卖部的。
不一会儿男主人的父亲、70岁的才周老人进来了,他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确实越来越好了,新房子盖起来了,致富的渠道也多了,去年他家光采摘野生藏茶就收入了近2万元,还不算采摘中藏药材的收入。如今牧民手中的钱多了,日子好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变了,以前是酥油拌炒面,现在跟城里人一样,要吃炒菜、米饭、羊肉手抓。以前想买东西要考虑再三,现在想买啥就买啥;以前大人对孩子们念书不在意,现在我们更愿意供他们上学,上大学,甚至研究生,就是希望他们多读书,长见识。今年计划家里还要种几十亩藏茶,拓展致富路子,增加收入。
老支书尕玛求和才周老人站在院子里一同回忆起以前的班前村。
那时这里是班玛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如今,班前村的牧民们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借着改革开放、建设新牧区的大好时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贫瘠的玛可河畔,全村牧民开创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如今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定居房屋面积超过80平方米,家家户户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
以前,班前村人出门靠骑马、拉运靠牦牛,如今家家“出行有摩托、拉运有汽车、通信有手机” 。完全告别了过去的贫困,一步步走入了富裕的新生活。
生活富了,牧民们的心也更团结了,一家有事、家家帮忙,从盖房子到搬运东西,从运输货物到外出办事,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照应。班前村以往的优良传统又回到了村里,并有了新的动力和后劲。
走进莲花藏乡,来到三色班玛,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党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滋润下,牧民的收入节节攀高,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班玛人民正踏着大步,满怀豪情地走进新的时代。(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