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一线行】班彦:易地搬迁“搬”出新生活

01.12.2017  18:05

班彦新村全貌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实习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初冬的清晨,和煦的阳光洒落在班彦村。整齐排列的新房、高门楼、红房顶……眼前的一切都焕发着勃勃生机。走在崭新而宽敞的水泥路上,来往穿梭着车辆。班彦新村的村民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走进村民吕志发的新家,院子里挂满了一串串编成的硕大的玉米棒子,院子里铺满了一排排木架子,架子上整齐排放的簸箕里盛满了一根根切成的土豆条,那一根根竹竿上挂起的像一道白色的屏障,又像根根雨丝的是刚打成的粉条。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期间,专程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勉励村民抓好生产、就业,脱贫致富。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班彦新村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这是青海以“四个转变”深入推进“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全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生动实践成果。

班彦旧村

  困扰百年的贫穷

  班彦旧村位于互助县五十镇南部,全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26亩,人均耕地2.5亩,属半浅半脑山地区。班彦村有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沙沟山山梁沟坡间,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近百年来,这里的贫穷根深蒂固。

  班彦旧村五、六社常年干旱缺水,粮食欠收。山路崎岖,从山上到山下,至少要走7公里。出行困难、用水困难、孩子上学也困难。提起以前的日子,村民吕志发感慨道:“山路不好走,出趟门不容易,尤其碰上个雨雪天气,一连几天出不了门。”吕志发一家9口人,尽管有20亩的田地,但因干旱缺水、土地贫瘠,也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吕志发回忆说,在过去30年里,他家共养过5头毛驴,用于犁地、从山下拉水等,可由于山坡太陡,其中3头毛驴从山上滚下去,摔死了。2014年,急用牲口运粮食,向邻居家借了一头驴,结果又从坡上滑了下去,毛驴命大没死,他给老天爷磕了三个头。

  有一年,他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因为一直下雨,山路泥泞没法下山,被耽误了30多个小时后,落下个半身不遂。几年前父亲去世了,这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

  情到深处,吕志发经常唱一段忧伤的花儿:“山大呦沟深的是班彦,十年的庄稼是九年旱,连年受灾的心悬,提起个窖水是心里寒,不由得叫人们心酸……”

  2015年,好消息终于传来了,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班彦村的群众迎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做规划、夯基础、盖新房,班彦村群众的新生活在期盼中逐渐明朗起来。

孩子们在新修的广场上玩耍

  走出大山迁新居

  2016年4月1日,班彦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动工。新村选址在大旱台上平坦、开阔之地,占地面积8.7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429.8万元。这当中,易地搬迁项目资金1696.5万元,各部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482.2万元,村民自筹资金251.1万元。贫困户只需掏4000元钱,就可以住上新房子。

  7个月后,129座混凝土浇注的砖房院落整齐排列在村民面前。每户建筑使用面积80平方米,三室两厅布局,还有一个190平方米的大院子。院子里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淌。沙沟人背水的历史在这一刻彻底结束了。

  家家户户高高兴兴地装修起新房子,冰箱、洗衣机、沙发都买回来了。村民吕有荣的家可漂亮了,墙上贴着壁纸,屋顶挂着吊灯,地上铺着地砖,电视柜上摆着最新款的彩电。

  “党的政策好,房子也不用我们建,只需要负责自家装修费用,房子质量好、修得还快,这么好的事情,我第一个选择了集中安置。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还来了咱们班彦村,给我们增添了巨大的脱贫致富信心。”吕长录说。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班彦新村,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班彦新村在一砖一瓦中建成。如今,全省上下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之际,班彦村五社、六社的129户群众已经全部搬迁,住上了新家。实现了“搬出大山去,拥抱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班彦人感恩奋进,喜迎新生活。

  发展产业奔富路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显而易见,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仅是搬出“穷窝”,更重要的是让搬迁农户在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收入。

  吕长录的小儿子吕官布旦杰有腿疾,他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里借助扶贫贷款发展产业。前些年,依靠政府补贴,吕官布旦杰买了几只羊,又租了几十亩地种洋芋。2016年,他申请到政府10万元养殖项目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养殖场就建在山上的老村里。如今,吕官布旦杰有200多只羊,还买了一台小型货车,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正是利用“合作社+种养殖业能人”的模式,班彦新村的种养殖业快速发展起来。村主任李得彦介绍:“按省里的扶贫政策,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可获得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村里人一致决定将这笔钱集中起来,大伙儿一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今年3月,村上30亩的八眉猪养殖基地建成了,每个贫困村民都领到了5头小猪崽儿,放在基地集中养殖。村里还在老村原址盖起了肉驴养殖厂房,成立了特色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种起了500亩蚕豆。李得彦说:“原来,村里的年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现在光养殖八眉猪一项村民就能多收入两三千元。到今年底时,村里90%的贫困户都能脱贫。”

  为了使每户有一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加劳务收入,互助县相关部门对搬迁下来的农户进行挖掘机、电焊、泥瓦工等技能的培训。此外,新村建设规划中的10间门面房已投入使用,这些门面房也将由班彦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以开小超市、洗车、餐馆的方式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海东市及互助县先后整合专项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1.31亿元,对班彦村、巴洪村、土观村等8个村的746户2522名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154万元,在台子乡哇嘛村等28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收脱贫,扶持贫困户2758户95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