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百名记者一线行:瓦窑村的黄芪全卖完了

18.11.2017  10:59

马德福拿着刚刚采挖的黄芪,心中充满了期待。摄影:花木嵯

  青海新闻网讯 秋逝冬至,一场冬雪后,冬天仿佛在一夜之间悄然来临。

  一大早,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瓦窑村的贫困户马德福看着阴沉沉地天有些着急。今天,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帮忙联系的收购商要来村里收黄芪,马德福家这段时间忙着盖新房,还有一半的黄芪没有挖出来呢!

  中午11时,太阳终于出来了,虽然快要到吃晌午的时间了,马德福还是决定发动拖拉机,叫上侄子一起去地里挖黄芪。就在马德福忙活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派驻瓦窑村的“第一书记”刘元承着急地在村里的小广场上等着收购商。

  在瓦窑村工作了近三年,刘元承对村里的情况已经十分熟悉。“这个村地处脑山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也没有什么旅游资源,村里的耕地非常有限,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挣钱,想来想去只能在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上想办法。”

  为了加快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今年年初,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后决定在村里实施“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此,工作队专门前往甘肃省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市场和我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中药材市场调研,又邀请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药学院的专家帮助论证瓦窑村种植中药材黄芪的可行性。最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帮助瓦窑村协调种苗和化肥,以“企业+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在村里试种黄芪4.67公顷。同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投资10万元在瓦窑村修建养殖棚,将中药材的茎叶用作饲料,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实施家庭牧场项目,19户贫困户建成家庭牛棚羊圈。

  说话间,青海纳顿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禾青兰和几位收购商一起来到了瓦窑村,走村串户看了几个农户家中的黄芪“品相”。听到采购商们评判黄芪的品相,刘元承稍稍有些失望。“瓦窑村是第一次种中药材,大家缺乏种植经验。当时是党员带头种植,最多的人家通过土地承包种了0.6公顷,如果不是今年夏天的那场旱灾,今年的黄芪应该是大丰收。”

  在瓦窑村村委会主任冶忠福的家中,工作队的成员、采购商、农户代表等十多人坐在一起商讨今年黄芪的收购价格。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对收购价格始终没法达成一致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周平说,农牧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以我们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帮助农牧区一起奔小康。在这几天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发现,从过去城乡统筹到现在城乡融合发展,从过去的“四化同步”到现在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过去的农业现代化到现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现在,工业领域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瓦窑村这次调整种植结构虽然没有实现大丰收,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收成,这是农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的尝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多些鼓励和支持。今年如果我们能给种植户一些信心,明年他们就会更加积极的主动调结构,观念的改变是扶贫的重中之重。

  听完周平的一番话,冶忠福频频点头,村民们也争相说起了自己种植黄芪这一年的酸甜苦辣。最终,青海纳顿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禾青兰说,这几年农村盖新房、娶媳妇、买汽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我就是民和人,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我也很愿意,今年瓦窑村的黄芪我们公司全部收购了,希望明年乡亲们能实现大丰收,让我们年年看到瓦窑村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