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 海东:文化设施覆盖每一个山村
中秋前夕的一天,夕阳西下,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的文化活动室不一会儿便热闹起来,有小心翼翼擦拭乐器的,有“咿咿啊啊”哼着曲调的……你瞧,刚拎着“宝贝”风风火火赶来的村民王品心是村里器乐队的“主力”,别看她有“红脸蛋”的乡土气息,可最“拿手”的却是吹奏萨克斯风,那是相当“洋气”!
王品心一边翻着乐谱,一边告诉记者:“我们以前都是唱眉户剧的,现在为了丰富村里的文化活动,大家又学会了演奏乐器。刚吃过晚饭就跑来排练了。”
“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伴着深秋的晚风,阵阵悠扬的歌声在乡村回荡。
像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河湟谷地里的农民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
走出乡村,次日清晨,记者来到了乐都区碾伯镇滨河北路的老年活动中心,古色古香的庭院内,一边是三五位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观赏书画作品,不时品头论足;一边是几位老人一会儿走上跑步机,一会儿摆弄拉力器,“忙”得不亦乐乎;游艺室里,还有两位退休老干部在棋盘上难较高下……再往后院走,只见老年太极拳队的队员们身着银白色服装,一招一势优雅而认真,他们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参加一场大赛。
大厅内,老年合唱团的歌声此起彼伏。
聂振声是一名多才多艺的退休老干部,担任老年合唱团的总指挥,他说:“过两天,我们要参加区里庆祝国庆的歌咏比赛,大家练习了两首歌,一首叫《光辉与梦想》,另一首是我用心编写的原创歌曲《海东之夜》。”
你方唱罢我登场。另一间排练室里,是老年活动中心“历史”最长的队伍——“夕阳红健身队”。常有近百人参加活动。热爱跳舞健身的队长赵春环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夕阳红健身队”的带动下,民间器乐爱好者建起了民乐队,居住在县城地区的干部、职工家属组建了民族歌舞队,参加晨练的老年人组成了老年迪斯科队,武术爱好者组建了太极健身队……他们的活动各具特色,为县城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一大早和老伴赶来活动中心的张启程老人感概地说,来这里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和老朋友聊天聚会,还能参加很多活动。感谢政府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
当海东市的基层文化阵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开展,当乡镇文化站已成为河湟文化地图上的幸福小点,我们总会惊喜地看到,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正在成为一道道热闹的靓丽风景,成为群众乐于参加、乐于品尝、乐于观赏的文化大餐……
据了解,截至目前,海东市已建有农村小型综合文化体育广场25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13个,文化中心户362个,组建村业余剧团、民间歌舞队386个,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建成一批如互助、平安、循化、化隆等县的文化广场、互助县彩虹部落剧场、循化县体育场、乐都县彩陶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不断满足和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元旦、春节期间,全市每年有近500余台农村社火队、秧歌队、业余剧团进行展演活动,演出近千余场;
传统节日期间,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赛马、射箭、拔河、篮球、棋类等体育活动;
互助县东沟乡、丹麻乡和乐都区瞿坛镇被文化部相继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乐都区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
互助土族盘绣、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瞿昙寺花儿会等16项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造了以喇家遗址、柳湾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瞿昙寺、佑宁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孟达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品牌;以土族和撒拉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为代表的黄河风情文化品牌。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平安县三合镇仲家村的“农家书屋”,记者看到前来看书、借书、查资料的农民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村民祁文强正在翻看《农村经济指南》,他说:“我组建了一个劳务队,一有空就来这里看看书,多了解一些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长长见识,对我们创业增收一定有好处。”正在一旁随意阅览的张占勇说,科学致富、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这类书籍,不但解决了我们平时在生产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也丰富了我们农闲业余生活。
农闲时,有的村民喜欢安静读书,丰富知识,有的则喜爱蹦蹦跳跳,强身健体。张其寨村村民申大花是村里的妇联主任,也是镇里有名的“广场舞之花”,每天傍晚,她都带领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跳上几曲“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和“小苹果”……音乐一响起,小小的广场便一同摇摆起来,村民们个个跳得痛快淋漓,跳得笑脸红彤彤。(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