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 西宁篇:“幸福院”里话幸福
“你这是要去‘幸福院’?”最近,在西宁城北区晋家湾村,老人们都是这样打招呼的。因为就在今年7月28日,晋家湾村建成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文化娱乐的场所“农村互助幸福院”。
8月25日,本报采访组来到了这个“幸福院”。走进院子,这里的情景与院外的寂静有着巨大的反差:
东房里,老人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喝茶聊天,好摆弄乐器的老人们弹唱着地方小曲儿……
西屋中,人气最旺的要属安有投影仪的放映室,青海方言小品、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这里储备了近百部……
北面的几间房里,东北角的厨房最为忙碌,每到中午饭点前,村里有空儿的妇女都会拿着自家种的菜到这里来给老人们义务做午饭。据村里老年协会的会长介绍,食堂每天都为老人们提供午饭,来这里吃饭的老人最多时能达到八九十人,每人只需交3元钱便能吃到拉面、面片、熬饭、炒菜等农村人爱吃的饭食。
“在这里我们有吃有玩,比呆在家里舒服多了。”“有了这个地方,娃娃们也省事多了,白天根本不用操心我。”在采访中,满眼看到的是老人们的喜悦,满耳听到的是老人们的夸赞。
西宁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北区各村的年轻人纷纷就近外出打工,农村照顾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今年初,城北区政府开创性地实施了农村新型养老方式“农村互助幸福院”。采取政府出资建设,乡镇出资解决水、电、暖等开支,村民出力协助的互助型养老模式,服务对象以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经商,身边无人照顾的农村留守、独居、空巢、孤寡老人为主,为他们提供文化娱乐、餐饮和休息等日间照料服务。
据城北区民政局苟局长介绍,截至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已在包括晋家湾村、陶北村试点取得成功,另外有8个乡镇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正在建设当中,将在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将全面改善城北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们村的任占晁家里有90岁的母亲,为照顾母亲,他以前一直不敢外出务工,现在他每天早上上班前推着轮椅把他母亲送到这儿,晚上下班接回去,工作尽孝两不误。”晋家湾村陶主任向记者介绍,晋家湾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养老问题,还解放了不少年轻劳动力。老人在这里不仅过得舒心愉快,儿女们也能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业。(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