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黄南篇: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基层看发展”黄南采访组
“晶黄果”、“薄皮核桃”等打着“黄南产”字样的有机特色农畜产品畅销省内外一部分市场,甚至销往俄罗斯等国外市场,产品甚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从传统小麦种植到发展高效蔬菜、饲草经济、果品经济,从传统畜牧业发展到有机畜牧业,甚至培育发展高原冷水鱼养殖。应该说,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全新的演绎,围绕市场,突出“特色”,走上了一条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之路。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州,近年来该州紧紧抓住全省“菜篮子”会议在尖扎召开,提出“菜篮子”基地从湟水河流域逐步向黄河流域延伸的战略机遇,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农牧区改革,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农牧业资源,鼓励支持农牧民做足“特色”文章,让有限的耕地产出“金豆子”,对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
分别位于黄河谷地、隆务河谷地的尖扎县、同仁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2014年,黄南州流转耕地1275亩,建成保安、措干口等6个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3950栋日光节能温室,种植蔬菜1万亩,黄河流域菜篮子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初冬季节,青海圣航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里生机盎然。这家承包企业自进驻尖扎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后发展势头良好。
正在园区大棚里定植草莓的拉毛措,是尖扎县直岗拉卡村村民。她说,她的父亲和母亲也在园区打工,3个人的收入加起来每月可达万元。此外,家里有5亩土地流转到园区,每年还可以拿到6500元的土地流转费。在家门口打工有这样好的收入,拉毛措很满意。
技术员赵永青告诉我们,像拉毛措这样在园区种菜、锄草等农活的打工者最多时有110人。此外,还有40多位农民在园区从事水利、土建等工程建设。这些农民大都来自直岗拉卡村以及附近的村庄,他们在园区不仅挣到了钱,还学会了现代农业技术。拉毛措表示,掌握更多技术后,她准备在园区里承包几个大棚,自己种植高效作物,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全州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学生领办、示范社引领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州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从2010年的71个发展到476个,入社农牧民达11.71万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特色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在黄南州随着一个个蔬菜育苗中心、蔬菜交易市场、蔬菜保鲜库、粉条厂、黄果饮料加工厂、冷库、规范化屠宰和畜产品加工厂的建成,特色农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促进了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大提升了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农牧民从中获得了更多收益。
同时,州上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核桃、黄果等高效经济林。全州新增核桃种植面积2500亩、黄果779亩,万亩核桃和万亩黄果基地建成,使特色高效果品产业迈上了新台阶。同仁县每年为农民免费提供黄果树苗2万株,全县黄果种植面积达8500亩,2014年,同仁县、尖扎县还申报了晶黄果、花椒等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24个无公害农产品,将分散、零星的商标进行整合,推向市场。
同仁县年都乎乡尕沙日村土族农民三智加,眺望着山坡上的6000多棵黄果树,脸上漾溢着喜悦之情。2014年,他家的黄果收入达2.2万元。他说,光靠卖果品收益不大,他准备办个黄果饮料加工厂,提高果品的附加值,不仅自己要富裕,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至2014年底,全州以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达1078万元。
与此同时,黄南州为解决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规模养殖业中饲草料紧缺问题,通过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农牧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草经济,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同仁县推广种植饲用玉米2900亩、饲草1.2万亩,生产青玉米1.5万吨、饲草3.6万吨;泽库县利用西部10万亩弃耕地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并在周边建设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使饲草料资源就近得到利用和转化。
同时,为降低农区家庭养殖户的成本,州上投资100万元推广饲料青贮技术。同仁县隆务江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韩文海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到外地拉运干草饲料,每斤成本为0. 5元,而青储饲料的成本每斤仅为0.2元。最近,韩文海青储的260吨饲料,将可供养殖场的牛羊食用4个月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养殖场减少支出15.6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草畜结合使黄南州走出了一条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饲草料种植基地生产饲草,经过青贮及饲草加工后,提供给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作为饲料,牛羊排泄的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有机肥,再提供给饲草基地用来种植饲草料。
这一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黄南州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养殖户从2010年的9家发展到了200多家,年育肥出栏牛羊25万头(只)、猪1.4万头、鸡9.8万只、产肉0.77万吨、禽蛋0.06万吨、牛奶0.56万吨,大大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走进黄南州农牧区的田野,农牧民紧盯市场,着眼"特色",循环发展的劲头很足,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呈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执笔本报记者/辛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