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 黄南篇:“民生阳光”温暖热贡大地

25.02.2015  12:36
核心提示:   这是一片幸福的土地。  从黄河、隆务河沿岸的农家小院,到河南、泽库草原的牧民新居,切身感受一项项彰显民生特色的项目,它们犹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每个角落,温暖着城乡居民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

   这是一片幸福的土地。

  从黄河、隆务河沿岸的农家小院,到河南、泽库草原的牧民新居,切身感受一项项彰显民生特色的项目,它们犹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每个角落,温暖着城乡居民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各行各业呈现出巨大的变化,民生更是“万花丛中最鲜艳”。“十二五”前四年,全州民生方面的总投入突破143亿元,仅2013年、2014年两年用于民生的投入超过75亿多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近80%。

  这一笔笔资金,变成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校舍、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师资力量。到2014年底,在州、县、乡、村完全消除了D级危房,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校舍295所,大大缓解了上学难的问题,边远农牧区的一部分孩子迁到了州府所在的同仁县第一、二寄宿制学校,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

  这一笔笔资金,变成了一座座功能设施良好的州县人民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病床、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提高了服务意识,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这一笔笔资金,变成了感动千万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变成了县乡设施完善的敬老院、养老院,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爱的问题,在桑榆暮年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温暖。

  这一笔笔资金,变成了一座座功能齐全的贫困农牧民易地搬迁的美丽家园,变成了一座座农牧民改造的危房、牧民定居点、奖补住房;变成了一条条引入城乡居民家中人畜饮水的渠系管网设施和一条条从贫困的牧区乡村通往城市的乡村道路及硬化的村道,大大改善了他们居住难、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这一笔笔资金,变成了一个个广阔整洁的文化广场,变成了一台台“户户通”、“村村通”等电视、广播接收的设备,为边远城乡的农牧民带去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自“十二五”以来,黄南州在确定完善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时,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展思路,创新举措,投入巨资,从教育、卫生、社保、扶贫、人饮、就业、安居、道路、文化等方面,不断解决民生难题。

  为了“百姓”不惜重金。仅“十二五”前四年,投入2.79亿元,在全州实施了470多个项目:对全州39个乡镇卫生院、286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州藏医院、泽库县医院、尖扎县藏医院实行了整体搬迁建设;为州、县、乡、村卫生单位配备了7700多件(台)医疗设备和37辆急救车、流动医院服务车;39个乡镇卫生院、286个村卫生室及6家县级公立医院,自2011年7月起,全部取消药品差价,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700余万元直接让利于农牧民。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比原来有大幅提高,完善实施了“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体系;全州11.21万城乡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一年平均劳务输出2.8万多人,年均劳务收入近2亿元;为25万名城乡居民建立了健康电子档案,为24000多名妇女、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年均投入几千万元的资金,救助五保户、贫困老人、贫困大学生、残疾孤儿,让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过去,到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看病,要啥没啥。现在条件好多了,比过去的县医院还好。"在河南县柯生乡卫生院的病榻上,蒙古族老额吉卓角说,"如今,农牧民看病,花一百元,国家掏九十,自己才拿十元,共产党好啊!"满头银丝的老人说着,一行感激的热泪从眼角潸潸地流下来。

  教育原来欠账大、困难多,近年来依靠深化改革,逐步改善了教学设施,优化了教育资,补齐了教育民生的短板。至年末,已完成投入7.98亿元,在全州改建、扩建及标准化建设295所中小学校,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撤销了近70所乡村教学点,新建扩建同仁县第一、二寄宿制学校,使更多的乡村牧区的中小学学生来到这里享受良好的教育;改建成立了州职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出了唐卡、堆绣、雕塑、藏医等方面的人才。

  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在全州原有的基础上,新开办35所幼儿园,其中在泽库县,针对边远牧户幼儿上学难的特点,办了7所流动幼儿园,孩子可以在家门口的流动车幼儿园里接受教育。同时,每年投入800万元,在天津、北京开办高中教育,借""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民族的优秀人才。

  漫漫扶贫路,不断探索改革,近年来采取的四大开发式扶贫工程,在农牧区发挥了聚合效应。在"十二五"前四年,投入2.25亿元,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四项工程,使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9.02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3.3万余人(2010年国家扶贫标准),为4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尖扎、河南、泽库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1288户5800多人,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拆迁改造城镇棚户区是最棘手的难题,但也是居民最盼望得到改善的民生工程。黄南州采取有效举措,大力推进拆迁改造,建设完成了7398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已入住4600多户,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优化了市政设施;投入10.1亿多元,建成游牧民定居房1.01万多户、农村危房改造9300户、奖励性住房2.2万户,农牧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水、电、路是制约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最大的瓶颈。"十二五"以来,不断争取国家项目,填补这项主要的"民生欠账",就这三项投入13亿元,建成了90项水利工程,解决了4.59万人、38.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7万亩;实施乡村公路84项,建成了656.4公里;实施了71项电网和"金太阳"工程,解决了农牧区2万余人的用电问题。

  重视文化的热贡人,同步实施建设文化工程。因此,"十二五"以来,投入7.38亿元,先后建成了尖扎、河南、同仁、泽库的文化体育广场,在全州建成了21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77个寺庙书屋,完成了4.76万套"户户通"、3.17万套"村村通"工程,并建成了尖扎、同仁两县广播中波实验台,州县电视台自办节目覆盖率达到75%,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黄南州解决改善的民生事项还很多,难以一一尽述。州政府领导说,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在下一个五年,经过不断努力,民生难题将得到更好地解决,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青海日报“走基层看发展”黄南采访组)

  让人民得到幸福

  民生无小事。在采访中,无论在尖扎、同仁的沿河谷地上,还是在河南、泽库的风雪草原上,一项项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民生工程,处处印证着敬民爱民的一片丹心。

  长期以来,黄南州围绕着“民生欠账”,始终敬捧着一颗爱心,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百姓的困难还很多,离百姓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用州长李忠的话说,他们任重而道远,结合本地实际,扎扎实实落实好每一项国家安排建设的民生项目,上不辜负党的富民好政策,下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让人民得到幸福!”这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山高水长,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更满意地做好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水电道路、安居增收……怀着一片丹心,切实真抓实干,改善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起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