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设施先“脱贫”——海东市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15.06.2017  13:11

前不久,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锦州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在省妇联、县妇联、县水务局、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群众盼了几十年的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无不欢呼雀跃。

在去年精准扶贫工作中,县妇联在走访中得知,丹麻镇锦州村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于2008年,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道老化,农户吃水不稳定,三、四社85户333人吃水困难。县妇联积极与省妇联对接,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委托县水务部门维修水源地,并更换5.3公里主管道。

不仅仅是在锦州村。2017年,互助县计划投资2100万元,以预脱贫的贫困村和易地搬迁村为主战场,对水源不稳、管道老化、因搬迁吃水困难的村社进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管道改造和水源地新建,让1.33万户5万多人吃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

大庄乡马家川村距离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川口镇60公里。近日,玉米种植大户黄万英刚从县城买回一批地膜和化肥,打算扩大玉米种植规模。他们村的道路硬化之后,黄万英跑一趟县城雇用车辆的油钱、人工费用降了一半。民和县虽有“湟水谷地瓜果之乡”的美誉,但是189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22个乡镇312个村的43万群众,基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滞后的山区。

近年来,尽管民和县大力实施主干线、老旧油路改造等交通建设项目,但村级道路硬化作为公路路网的“毛细血管”,全县仍有3000多公里未通畅,车辆和行人出行难、生活物资运输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最大的“拦路虎”。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民和县充分发挥交通建设的先行官作用,强力实施贫困村通村水泥路硬化工程,不仅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更修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路修好了,水通了,电来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海东市始终紧抓基础设施这个“关键”。2016年,海东实施了贫困村道路硬化工程321项4008.2公里;市水务局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资金6400万元,提高了2.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受益总人口12.1万人;市供电公司投资1.65亿元,为102个贫困村实施了电网改造工程;市工信部门协调运营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城市地区及城乡接合部……

按照海东市2017年脱贫攻坚方案,今年将抓住老百姓特别关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年内计划投入1.28亿元,解决或巩固提升125个贫困村、1.92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电力扶贫项目资金6.2亿,计划完成143个贫困村的电力配套任务;实施4个贫困村村道硬化项目,配合做好易地搬迁项目配套道路建设工作;新建4G基站253个,争取全市贫困村4G覆盖率达75%,光纤接入率达44%;实施2.27万户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项目。

引水工程、村道硬化、电网配套、通信网络、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正在把河湟大地上一个个过去基础设施薄弱、闭塞的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向脱贫攻坚的希望之路。(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