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堵保畅 开创城市交通新局面 西宁又有大手笔
●《关于加快推进西宁缓堵保畅工作的意见》出台
●近期目标: 2017年,建成“一带两环”综合交通网络;使重点路段、重要区域交通得到有效缓解;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中期目标: 2020年,建成“五横十五纵一环”的主干路网体系;形成中心城市1小时高速交通圈以及主城半小时高速交通圈
●远期目标:2030年,建成符合小康社会交通发展标准的交通体系
青海新闻网讯 2月7日,西宁市召开缓堵保畅工作动员大会,围绕落实省委、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总结近年来畅通交通工作,专题部署动员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力争西宁市交通拥堵短期有所好转、长期得到根治。西宁市长王予波作了动员讲话,副市长许国成安排部署了缓堵保畅重点工作。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城市交通是城市现代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重点问题。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省委书记骆惠宁对西宁市交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目标,对症下药,综合施策,以治理交通拥堵的实际成效惠及人民群众”。省委副书记、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审议了交通治堵方案,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刻学习领会骆书记指示精神,坚决做好交通治堵工作,承担省会城市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开创西宁城市交通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畅通交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交通拥堵治理。2009年启动实施“畅通工程”以来,通过路网建设、完善交通渠化、优化信号控制、改善微循环系统、推进公交都市创建等系统工程,全市城区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六年的建设,共实施完成20大类202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公益性项目投资11.75亿元,建成人行过街天桥38座,新建和改造地下通道4座,完成主城区主次干道中心隔离42公里,人行道隔离118公里,新建道路2条、桥梁1座,打通“断头路”18条,渠化改造路口12处,施划道路标线31万平方米,增设更换交通标志443块,更新公交车辆622辆,建成公交港湾35座,开通了4条快速公交线路,并陆续完成了部分道路整治工程;经营性项目投资1.49亿元,建设立体停车场6座,新建电召中心,投放电召出租车150辆,有效缓解了机动车增长、中心区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
尽管如此,西宁市交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与群众出行期盼和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随着西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缓堵保畅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为确保西宁市缓堵保畅工作顺利进行,西宁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西宁缓堵保畅工作的意见》,并根据城市特点,成立了交通综合治理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缓堵保畅工作,明确了近期、中期及远期目标。
其中,近期目标:到2017年,建成“一带两环”综合交通网络;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达到小康社会交通发展标准;使重点路段、重要区域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实现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公交线路网比率达到70%以上,市区人口万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8标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交正点率达到85%以上,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达到25%以上,西宁市域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90%。建成公交信息化及智能化调度系统,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中期目标:到2020年,与“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建成“五横十五纵一环”的主干路网体系;形成中心城市1小时高速交通圈以及主城半小时高速交通圈;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达到畅通城市交通发展标准;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建成覆盖城区、成网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
远期目标:到2030年,建成符合小康社会交通发展标准的交通体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和交通战略,确保青藏高原交通枢纽保障能力;创造绿色交通驱动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结构;引导城市合理的交通结构与分布,从源头上提升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生态交通、快捷交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