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拉滩到黄沙头——生命的绿色在延伸

17.09.2015  08:49

  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在内的5个县被纳入三江源项目,至此,青南4个州的21个县全部成为三江源生态工程的实施区和受益区。长期受制于项目和资金困扰的共和县塔拉滩荒漠化治理、贵南县木格滩沙漠化治理等,都将会由于被纳入三江源二期工程总体规划而迎来新的机遇。

    (一)

  从西宁出发到共和盆地的塔拉滩大约200多公里。资料记载,塔拉滩总面积443万亩,由3个广袤无比的台阶组成,当地人一直称其为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塔拉”是蒙古语,意为平原或滩地草原。据地质专业人士说,塔拉就是远古的河床,资料上说可能是古黄河的河床,它所形成的三级台阶,可能是远古时期河床稳定长久的沉积形成的。

  与青南草原相比,这片辽阔的草原海拔不是很高,且相对比较平坦,少有山丘和沟壑,地面植被也不是低矮密集的高寒草甸型牧草,而是一丛一丛的席芨草,粗壮而高大,即便是盛夏,这种植物也看似枯黄,与这里随处可见的沙化土地及远处的沙丘一起,构成了塔拉滩独有的类似戈壁荒漠的地貌。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每年春秋季节,狂风肆意横扫,将地面上根系脆弱的植被连根拔出,同时把裸露的黄沙塑造成一道道沙梁,以每年好几米的速度向东移动。

  塔拉滩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着不远处的黄河生态安全。塔拉滩在保护母亲河、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龙羊峡库区、治理共和盆地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在共和县林业局副局长王东飙的带领下,我们沿着车辙轧出来的便道,来到过去只从远处见到的沙丘旁,近距离看看沙丘上种树的成效。

  县林业局工程师郭增鸿见到沙丘上一株株已经长出叶子的小树苗,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们看,成活率挺高,要是把沙障建好,不让风把树根吹出来,几年之后这片沙丘就能被植物固定住了。”王东飙在仔细看完四周沙丘上郁郁葱葱的小树苗后向记者介绍说,共和县对塔拉滩的荒漠化治理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但由于受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塔拉滩的治理力度不是很大,主要是以保护为主,如封沙育林育草、动员牧民以草定畜等等。“近10年来,塔拉滩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至少目前在我们脚下的一塔拉,可以看到成片的绿色,214国道基本不会再被沙丘覆盖。”

  看着沙丘上那一棵棵顽强生长的小树,记者不禁感慨,这要付出多少艰辛努力啊!王东飙说,这是去年共和县被列入三江源二期工程后立的项,总投资520万元,今年春季实施。采用了水钻造林技术,在沙丘上用水枪打眼近70厘米,再把泡好的乌柳插进去,这样就确保树苗可以在潮湿的深沙里生根。这种乌柳栽植了3629亩、120.8万株,柠条直播9300多亩。当时的场面确实很壮观,好几台拉水车,成百上千人来到沙漠里,用近2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

    (二)

  就在我们准备到另外一个点上看看时,一个牧民骑着摩托车朝我们飞奔而来,看到县三江源办和林业局的人,他收起“警惕”的眼神笑着和我们打招呼。郭增鸿介绍说,这是廿地乡切扎村牧民华白,是村里的4名护林员之一。华白笑呵呵地说:“远远看见有车进到林区了,我就赶紧过来看看,绝对不能让人和羊随便进到里面,如果破坏了,这么大的功夫就白下了!”

  听到华白认真而纯朴的话,我们深深为之感动。华白说,他们村子在塔拉滩有5万多亩草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草场还比较好,但后来,牲畜超载加上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场就慢慢变成了荒滩和沙漠。这几年群众自觉地进行了减畜活动,他家原来有500只羊,现在就养300只,以后还要慢慢再减。过去的羊不养五六年不出栏,现在一两年就卖掉,周转快,效益还好。另外树种得多了,气候也跟着好了,牧草也长得茂盛了。他指着西南方向说:“沙珠玉乡的变化最大,封育3年多,现在的草长得又密又高,去年我跟着施工队种树走过的路,今年去了就找不到了。”

  把塔拉滩变成绿洲,这不仅是牧民华白的梦想,也是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多年的夙愿。

  “我们要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种一片、保一片、绿一片,在有生之年至少让一塔拉长出更多的绿色,固住更多的沙丘。”王东飙语气坚定地说。

    (三)

  所谓十里不同天,黄河以东的贵南草原在气候和生态环境上与塔拉滩略有不同,这里大片的草原生长良好,尤其是原巴仓农场现巴塘新村那片3万多亩的土地,得益于河流与灌溉系统,使得这里看起来水草丰美,大片的油菜和青稞丰收在即。

  但在县城以东也有一片曾经让贵南人伤痛不已、望而生畏的荒漠地带,这就是从木格滩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北长18.7公里、东西宽2.5公里的黄沙带,其中靠近西久公路的那片沙丘就是著名的黄沙头。

  根据相关部门监测数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十几年间,“黄沙头”以及木格滩周边沙漠每年都以5米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蔓延,每年有近3000亩的草地、耕地被沙漠无情地吞噬,给省道线及木格滩周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许多牧民为了生存举家迁徙。

  面对沙漠的威胁,从上世纪80年代起,贵南县政府开始对“黄沙头”的风沙进行小规模的治理,但一直到上世纪末,“黄沙头”的人工造林还处于零星的、小打小闹的阶段,黄沙和绿色长期处于“拉锯战”式的相持状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从1996年开始,大规模的防风固沙人工造林工程在“黄沙头”展开。

    (四)

  已经近20年了,当我们来到黄沙头时,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十分震惊。昔日黄沙漫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已经形成规模和气势的大面积人造林。粗壮的杨树高大挺拔,各种灌木和蒿草在林荫下长得十分茂密,不时能见到林中跳跃的昆虫和穿梭飞行的小鸟——这里真的曾经是飞扬的黄沙吗?

  20多年的时间,9.32亿元的投入,共治理沙漠化面积132.5万亩,这其中,人工治沙造林大概95.47万亩,封沙育林草34.63万亩,工程固沙2.4万亩,不断向东蔓延的黄沙头总算用绿色给锁住了。

  “但整个木格滩还有200多万亩的荒漠化土地没有治理,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贵南县林业环保局工程师蒋志云说。

  在蒋志云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进入木格滩腹地的沙丘地带,来到今年实施人工造林的一片沙丘附近。

  雨后的沙丘呈暗红色,一株株高约60厘米,一把能握住的小树桩排列在沙丘上,大部分树桩的上面长着绿色的叶子,为单调而荒凉的沙丘平添了一道亮丽的生命之色。

  望着眼前顽强生长的小树,蒋志云高兴地说:“这就是2014年三江源生态项目中的400万元造林项目,今年春季我们组织400人的施工队进入这里,应用水钻深插技术,人工造林上万亩。种植了杨柳、沙棘、乌柳等适宜沙漠环境的树种154万株,成活率基本达到了90%。”

  这时,记者发现许多沙丘边缘的树苗东倒西歪,不但见不到叶子,干枯的树根也裸露在外。蒋志云蹲下身子,拿起枯死的树苗,神色凝重地说,沙漠植树最怕的就是沙随风动,沙丘边缘部分的树苗自然会裸露出来,即便已经成活了,树根一暴露就死了。

  “那就没有其他防范的手段吗?”

  “当然有,就是在每个沙丘边缘西面迎风的地方设置沙障,也就是建一堵低矮的墙体。只要阻住了风的侵蚀,等这些树根深叶茂了,它们就会成为防风固沙的绿色卫士。下一步,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就在这里。我们一代接一代地干,到下一个20年,木格滩一定会变成林木茂密的绿洲。”蒋志云语气坚定地说。(湘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