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新步伐—— 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三)

20.01.2015  10:37

   一

  风云际会的时代,总会留下惊心动魄的深刻印记;风雷激荡的实践,总会写下峰回路转的绚丽篇章。

  2014年,青海经济走进了新常态。这一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经历着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青海经济留下了怎样的一笔?

  尽管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是,从全年经济运行情况中,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真实触感中,可以得出:我们能够确保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速,物价涨幅也是这六七年来最低的。

  风雨中挺立,坎坷中走过。这一年,在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考验面前,我们处惊不乱、沉着应对,直面问题、主动作为,交出了一份令人惊羡的“经济年报”。

  二

  科学地认识国内外形势,准确地研判其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回顾2014,不难发现,“新常态”是这一年青海经济最鲜明的特征。

  去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这个阶段,消费、投资、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性变化;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已成为新常态。

  就青海来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的投资和工业增速回落,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问题,无不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客观反映,既有青海发展阶段的鲜明特点,又是全国“三期叠加”的具体体现。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如何破题,成为时代对执政者的考验。

   三

  过去的一年,我们提早发力,多措并举,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对青海这样一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而言,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更好地改善民生;才能确保就业压力能够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一言以蔽之,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为此,我们综合考量,研判分析经济发展的态势,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政策、规划和项目支持;我们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金融杠杆,下力气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统筹整合专项,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稳中有进”,已经成为青海经济巨轮的新姿态。

  

  过去的一年,我们精准施力,顽强攻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求、供给、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都会发生趋势性变化,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我省经济继续保持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

  为此,我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加减并举,高新技术及装备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我们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启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善支持各地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加大对藏区和少小民族聚居地区的投入,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农村发展显著加快。

  “结构调整”,已经成为青海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接力,办好实事,民生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赢得各族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成为青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成为推进青海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

  为此,我们全面实施民生十项工程,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坚持保基本、守底线,统筹提高了11项民生补助标准,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财政收入增幅减缓的困难局面下,通过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等措施,民生投入超千亿,“民生阳光”普照青海大地。

  “民生改善”,已经成为青海经济巨轮的新航标。

  

  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2014年,青海经济成功地穿过了激流、破开了巨浪,但是,经济压力持续加大、要素保障和约束条件明显趋紧、收支矛盾逐步加剧、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可以预见,2015年的经济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

  我们更应该看到,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困难总是与希望同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带一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将为我们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就我省而言,发展基础和内生动力也在不断增强。可以说,我省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发展仍处在上升通道。盲目乐观并不可取,妄自菲薄更加于事无补。

  

  很多时候,命运无关乎机遇,而关乎对机遇的把握和选择。新常态下新作为,就要牢牢把握上述机遇和有利条件,强化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从而取得新的成就。

  增速换挡是“成长带来的烦恼”,化解掉,经济发展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实。以抓项目增投入为基础,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把握有利因素,用好国家对西部和青海的差别化政策,稳定工业能源价格和保障企业资金链不断,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进一步发挥财政和金融的杠杆作用,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强化预算管理,精准投向,提高支付和使用效率效益,加快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作用,使财政金融共同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免不了化蛹成蝶的阵痛,挺过去,我们将会有更为广阔的舞台。以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针对不同产业,坚持有扶有控,分类指导,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大第二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工业的投入,通过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在保证重工业稳定生产的同时,鼓励其运用新技术,向节能降耗、科学管理要效益,向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找新增点;结合投资政策完善区域发展规划,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脸上的笑容、心底的幸福,是对梦想最好的诠释。以保基本补短板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民生和社会建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牧区留守儿童、失独家庭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用好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和群团、社会组织作用;坚持区域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引导市场主体向贫困地区流动,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兜住困难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全面实现“十二五”扶贫工作的目标。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新常态下,青海经济已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新的探索,新的创造。只要我们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在新常态下创造新辉煌;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肩负起推进战略任务的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在新常态下写就新传奇。(江源平)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