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10.9%背后的西宁力量

29.01.2016  09:10

   2015年,西宁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中央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奋力探索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强化经济中期逆调节,注重找准国家和省上宏观政策与西宁发展实际的结合点,抓住关键环节,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形成合力。由于举措有效,发力精准,全市主要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呈现出产业稳、需求稳、消费稳的发展态势,“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

  充满力量的数据

  2015年一季度西宁市实现GDP增长9.8%;上半年实现增长10.7%;1-9月份实现增长10.8%;全年则实现增长10.9%。

  这是一组严酷经济大环境下逆势上扬、一路走高的数据,是能给予产业和市场无比信心的数据,是足以让全市人民引以为傲的数据。这样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科学预判、综合施策、正向引导市场预期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

  2015年西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9%。一产增长5.3%;工业在逆境中实现平稳发展,增长12.7%;三产增长9%左右。投资逐月回稳,拉动力强,完成投资1295.95亿元,全年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进出口总额增长16.3%。就业稳,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9%、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40.8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西北五省取得“双第一”。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去年5月10日,市委主要领导到任当天,就提出“要注重供需两侧发力,坚持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供给侧三大发动机协同发力”。随后,成立市委财经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推动全市经济以民生为导向,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工业稳增长的30条举措,使得工业经济在困难中保持12.7%的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工业分别增长12.9%和17.7%,高于总体工业增速。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对500户帮扶企业梳理出的500条困难问题,采取分类解决、一企一策的办法予以解决。紧盯65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42个“双百”项目,组织优势企业满负荷生产。及时调整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着力点,确保投资稳定在两位数增长。创新项目服务机制,确保全市221项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到92%。争取到四批专项债资金35.64亿元,以资本金撬动后续资金投入。与国开行签订150亿元三年棚改融资贷款框架协议,有力保证了棚户区项目的顺利推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梳理编制PPP推介项目库,发布17项、总投资580亿元PPP项目。做好项目谋划储备,谋划梳理“十三五”各类建设项目1455项,计划总投资8500亿元,并安排“十三五”规划及“十三五”重大项目前期经费1.4亿元,前期投入力度为历年最高。筹资3亿元支持市级三次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抓住政策机遇,全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46.1亿元,各类专项建设资金49.06亿元,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67.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统筹整合地方政府债券22.5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1亿元,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和社会民生领域。积极协调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余额517亿元,增长18.7%。

  结构调整扎实有效

  2015年,全市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着力加强现代农业都市区建设,粮油菜肉等农畜产品稳步增长。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9家,培育扶持各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7家、家庭生态牧场442家。工业结构加快转型,资源性重化工业比重下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增速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工业分别增长12.9%和17.7%,高于总体工业增速。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8.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旅游人次增长15%、总收入增长3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实施取得里程碑式成效。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年初承诺的6大类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总支出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