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划定59处生态红线区确保性质不转换面积不减少
◆本报通讯员王诺 田建茹
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常务会近日研究并通过《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原则同意确定青岛市59处省级生态红线区。其中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18处、土壤保持生态红线区36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红线区5处,主要分布在青岛市的8个区市。
根据《山东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要求,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主要从以下区域中划定:一是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水源保护地),二是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以及列入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名录、省级大型湖泊水库名录的区域,三是技术评价结果为重要的其他生态功能区。
生态红线如何划定?
10部门历时一年联合制定完成
2015年8月3日,青岛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设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成立了生态红线划定领导小组和技术组,负责完成生态红线划定技术工作。
生态红线划定大致分为“识—评—落—分—合”5个关键环节。在此之前,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青岛市域范围内的国家、省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河流、湿地、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构建1∶1万的基础数据库。
一年来,工作组采取“多下多上、现场办公”的形式,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生态评价,形成了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初步方案。在充分听取区市政府和工作组成员单位意见后,完成了《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评审稿)。
今年5月底,《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通过省技术组验收。8月,青岛市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关于全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原则同意汇报意见,要求青岛市推进“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环保局、各区市政府认真研究,做好与青岛市城乡规划统筹衔接。
多知道点
生态红线划定分几个环节?
生态红线划定大致分为识—评—落—分—合5个关键环节。
识: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国家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识别全市范围内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识别全市范围内省级禁止开发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
评:在全市范围内,按照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确定的技术方法,开展生态系统重要性、敏感性评价,识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识别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敏感区。
落:依据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规划,将青岛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分级落地,初步划定生态重要、敏感区边界与分级级别。
分:在生态重要、敏感区评价与落地的基础上,衔接全市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其他重要区域等,建立生态红线清单,明确各生态红线区域的范围、边界、保护对象。
合: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区划进行衔接,确保多规融合。
生态红线划在哪儿?
通过技术分析确定59处
记者从《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中看到,生态红线区的划定需经过多项协调性分析,包括与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青岛市相关土地利用规划、青岛市相关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分析。并根据协调分析结果,进行生态红线边界核定,依据生成的空间单元与生态类型,形成生态保护清单,最终确定《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
《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划定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区59处,采取“自然地理单元+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红线区”的命名方式。具体分布为:
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18处,主要分布在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等区域。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其中瞭望山片区、东石岭片区、车轮山片区3处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以黑松为主,保护目标为森林生态系统;其余15处生态系统类型为淡水生态系统——水库、河流、地下水,保护目标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土壤保持生态红线区36处,主要分布在李沧区、城阳区、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市、胶州市和莱西市等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土壤保持,减少水蚀和风蚀导致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针叶、针阔混交、阔叶林,以黑松、刺槐为主。
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红线区5处,主要分布在崂山区、黄岛区和平度市等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次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针叶、针阔混交、阔叶林,以黑松、赤松、刺槐、栎类、日本落叶松、水榆花楸为主;保护目标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等。
划定之后怎样用?
实施严格的分类分级管控
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区划定后,将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收益?据青岛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工作组对生态红线进行了成效分析,划定后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系统、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
一是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识别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青岛实际,将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的区域划定为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区,这些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功能,可有效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是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生态红线划定后,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修复人为因素产生的各种生态破坏,城乡景观更加美丽多姿,为人居环境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
三是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红线划定后,对生态红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可促使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投资环境。
据介绍,生态红线划定后,将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管控,做到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
性质不转换,即生态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功能不降低,即生态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面积不减少,即生态红线区边界保持相对固定,区域面积规模不可随意减少;责任不改变,即生态红线区的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