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大产业看差距 ——济南都市圈发展纪实(下)
在山东15.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北向南分布着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南都市圈和鲁南经济带等四大城市经济圈(带)。这其中,济南都市圈作为山东的省会级都市圈,其发展更具有带动与辐射作用。2014年,济南都市圈7市的经济总量达到20853亿元,占山东全省的35.1%,有着很高的比重。济南市、淄博市分别以5771亿元、4030亿元的总量位居全省第三、第五,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三次产业的比重也居全省前列。
虽然济南都市圈经济总量较高,但是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不如半岛城市群先进,需要继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一些指标也落后于青岛城市群。因此,济南都市圈要想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正视不足,并尽快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与瓶颈。
旅游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济南作为悠久的文化古城,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济南地处齐鲁文化中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素有“泉城”之美称,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观光,每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以上。2014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8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556.8万人次,增长9.0%;接待入境游客31.5万人次,增长2.4%。实现旅游收入总额657.9亿元,增长14.7%。尽管如此,相比于其他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济南旅游业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落后。济南市目前的旅游产品开发,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如市区的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三大名胜”,而“三大名胜”的开发在旅客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未能及时地作出自身的调整来满足新的需求。周边景区的开发,核心竞争力不足,市场知名度较小,许多外地游客到济南来只知道“三大名胜”,对一些新开发的景区一概不知。此外,济南最具竞争优势的泉水资源,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多停留在视觉感观上,游客只能观赏,难以接触。不仅如此,对与济南名泉相伴而生的泉水文化的相关资料也相当缺乏,导游在进行解说时难免有些空洞,缺少情趣。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济南都市圈7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从旅游经济指标来看,济南的旅游发展实力最强,不管是旅游接待人数,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济南均位列全省第三,而且比其他6市有明显的优势,紧随济南发展较好的泰安、济宁比较稳定,排序处于4-7位之间,尤其是入境旅游有自身优势,还应进一步提高消费力。滨州和莱芜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在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局势下,目前仍处于全省后位,德州、聊城、淄博徘徊于全省十位左右。省会城市群周边城市旅游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济南,出现了济南省会城市群内部的不平衡。
三是旅游企业总体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较弱。山东省旅游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是,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旅游业所处的地位相比,旅游企业集团总体数量少,经营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弱。据统计,山东省旅行社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平均资产只有120.4万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旅行社“双百强”中,广东有44家、上海有36家、浙江有28家、北京有21家、江苏有14家、云南有10家,重庆、福建各有5家,山东只有1家,排名为72位。山东省尽管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企业属地化经营特征明显,市场创新能力较弱,缺少知名企业品牌,资本化程度较低,国有资本占据主体地位。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产生一家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旅游企业品牌,同时也没有形成类似首旅集团和锦江集团那样在区域旅游板块中能发挥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
四是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竞争力不强。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上远远不够,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差异化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形不成特色和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差,使众多旅游景区点面临着从产品数量到产品质量的转型。很多景区粗制滥造,缺乏规划,没有特色,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再加上缺少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内涵的系统挖掘,不注重产品开发的创意与系列化,大多数旅游产品没有持续长久的竞争力。老产品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升级经常存在脱节,阻碍了产品创新,不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主题系列产品。
汽车业:资源整合待破题
2014年,济南都市圈两则有关汽车的新闻耐人寻味。一是做了多年央企、省管企业的中国重汽集团变成了济南企业,济南省会经济圈终于迎来了汽车产业的“带头大哥”。二是北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在滨州奠基,按照当地媒体的说法,这标志着滨州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然而如何实现各地市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更好地形成对外合力,却也是摆在济南都市圈城市间的一道挑战性课题。
“国内汽车制造业普遍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中国重汽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汽车制造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人力、物力、智力等资源支撑。国内五大汽车生产基地,都处于国内较为成熟的都市圈。一汽之于长春都市圈,正如上汽之于上海都市圈,北汽之于首都经济圈,东风之于武汉城市圈,在各自的城市群中,这些实力雄厚的汽车制造企业,为当地的“圈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引擎”。
比如致力于打造“中国车都”的武汉都市圈,两条“汽车工业走廊”将武汉周边襄阳、十堰、孝感、荆州、黄石等城市悉数纳入。其他城市也积极跟进,像随州打造出一批中小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完整的专用汽车产业链;宜昌也将触角伸向汽车产业,加快特种商用车和城市SUV等乘用车发展。
但奇怪的是,在济南都市圈中拥有雄厚汽车工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济南,多年来与圈内各城市间却并未产生太大的交集,这与湖北各地市全力围绕武汉这个中心打造汽车产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整车与零部件厂家的关系上,重型汽车与轿车厂家并不太一样。”中国重汽集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重汽的重卡采用的是德国曼技术,专业性非常强,技术消化周期长,国内一般厂家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配件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内地位的巩固,重汽已经大踏步走上了国际化道路,目前公司25%的产品用于出口,对品质的苛刻要求决定了他们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也是放眼全球的。由于国内制造业工艺水平相比国际先进厂商仍存在差距,即便价格相差很大,重汽也只能“舍近求远”,选择商品更加成熟、工艺更加精良的厂家作为供应商。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汽车工业对于地方经济有着很强的拉动能力,济南周边城市像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本身就拥有很好的零配件工业基础,如果能与济南汽车整车企业更好地对接,在“1小时交通圈”内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则对整个都市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比重偏低
对于济南都市圈来说,不论是汽车业,还是旅游业,其实都反映出整个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所面临的现状与不足。近年来,济南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与发达地区和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的要求相比,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速度、结构、规模、数量、品牌等几个方面。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运而生的,目前济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这与二次产业总量不高有很大关系。除市中、历下两个区外,其他县市区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信息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综合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仍然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从产业内企业规模看,济南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现有现代服务业中,除金融和软件业的浪潮、中创外,其他类型的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还不足以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物流企业为例,虽然有一些知名企业,但更多的还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台车、三个人”的个体物流企业。
从经济结构上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少。济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量上仍显偏少。据统计,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为56.4%,而现代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50.2%;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为16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28.3%,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距离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
从发展程度上看,济南现代服务业知名品牌、支柱企业屈指可数。品牌战略是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无论济南引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还是济南本土企业当中,知名品牌企业屈指可数。
近年来,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在济南城市圈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山东省在对济南都市圈进行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把济南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导,以机械装备与交通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济南和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增长速度。
面临的问题与瓶颈
在专家看来,济南都市圈包含1个副省级城市和6个地级市,随着济南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行政区域分割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缺少区域整体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思路和政策,受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驱动,群内各城市的发展过分强调本地利益,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已成为阻碍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行政干预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近年来,济南都市圈市际间的政府合作虽然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没理顺,城市间的合作往往只是临时的、局部的,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尚未全方位展开。行政性关系常常削弱甚至替代市场关系,难以做到区域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阻碍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市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渠道不畅,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干扰和制约了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造成区域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业化、城市化成本。
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区内各市在经济总量、外向型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济南市三次产业比例为5.2:38.4:56.4,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6.4%,比“十一五”末提高3.8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旅游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会展业发展加快。但是,济南作为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不足与落后,使济南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对经济群施加足够的影响。尤其在融资、对外贸易领域,济南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信息交流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分工不明确。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济南都市圈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群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济南都市圈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有关报告显示,济南与群内其他6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0.95之间,同业竞争较为明显,影响差异互补功能的发挥。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工业化进程的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不平衡,造成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不畅,不利于济南都市圈内力的发挥和扩展。目前济南都市圈内区域基础设施地方化特点强烈,互联互通程度较低。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各市交通布局、走向、建设时序的各自为战,造成区域交通体系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成本和收益问题难以解决,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难以实现,整体效益不甚理想。
发展对策与建议
正因如此,加快济南都市圈规划实施已经非常迫切。专家认为,现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正在形成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也必须具有前瞻性,尽快启动规划。做好北跨战略规划设计,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力争成为泛黄三角地区乃至华北、华东的增长极。加大对有实力企业的扶持工作,做好产业规划。
建设济南都市圈,首先要做好基础建设,要尽可能一步到位,不能落后于长三角水准。在投资方面,可借鉴沪宁城际铁路的建设经验,使之商业化,吸引各方投资。硬件建设完成后,政府还要敢于出台便民政策。如在金融、信息、交通同城化方面拿出大手笔,取消城市之间的漫游、异地存取款收费等,加速企业、商业、公用事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公园、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升学、就业等方面给出更加优惠的政策。
在专家看来,现在的城市竞争更多的是区域一体化的竞争。近几年,郑州积极打造中原城市群、长沙重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都成为超常规发展的先例。济南应充分运用山东省的规划和支持,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成立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展协调委员会,从交通、通信、旅游、人才等一体化开始,逐步发展到经济、文化一体化,突破行政框框的约束。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常设协调机构,对城市群内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战略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建立定期议事制度,议定重大合作事项,制定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和措施。三是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纳入各地区行政考核。
强化规划引导,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从区域统筹的角度,统一编制城市群发展的各专项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强各规划间的衔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实现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作为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济南,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一是积极发展省会经济和总部经济,强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增强对其他6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软件、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生产要素的聚集,发展较高层次产业,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四是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济南都市圈各城市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关联发展,以企业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在济南都市圈内部形成以济南为龙头,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减少产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打造区域产业高地和研发基地,鼓励重点企业跨地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配套能力,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密切协作的区域产业体系。完善7个城市一体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突出重大项目,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产业带。
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群的“同城效应”。对济南都市圈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信息通讯等,要统筹布局,协作共建,实现“同城效应”。尤其是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尽快开工建设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形成以济南为中心,连接周边各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让都市圈真正成为“半小时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