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文体活动场所两年增8万平米
11月28日,大兴区观音寺街道民防宣教活动中心,福苑小区的舞蹈队在防空洞改造的场地训练,解决了场地和扰民问题。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为了保障和激发市民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大兴区于2012年提出了“五有五提倡”工程,即要求健身有场所、参加文化活动有保障、读书学习有导向、参与公益事业有项目、接触高雅艺术有渠道;提倡每天多锻炼一刻钟、每周多参加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每月多读一本书、每季度多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每年多享受一次高雅艺术熏陶。
大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五有五提倡”工程是大兴区进行文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实行两年来,新增市民文体活动场所8万平方米,通过邻里节、市民讲堂等方式开展文化活动,2年内评选出了500多位文化活动组织人。
整合资源保障活动空间
大兴区有关部门介绍,市民文体活动场所缺乏,是摆在“五有五提倡”中的重要问题,就此该区相关部门提出了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质量外,还通过拓展的公共行政设施空间、公共交通设施空间、公共防空设施空间、私人设施空间等7个空间,共开发出地下活动空间10多处,其中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达到2200平方米,使用面积1600多平方米。
据了解,西红门镇的澄怀轩艺术馆原本为私人博物馆,收藏有近现代名家齐白石、李可染等人的书画作品千余幅,目前承诺每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不少于12天。
此外,针对大兴区已有123个村庄拆迁的现状,有关方面开发了虚拟文化空间,让拆迁村能够在网上留下村庄文化,例如瀛海镇建设了“精神家园”网站,借助三维虚拟技术在网络上重现拆迁前的村容村貌,为搬迁群众重游故地、常温乡情提供平台。
鼓励居民讲述“身边事”
大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五有五提倡”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政府整合民间的空间资源,也力图通过市民讲堂、邻里节、新区大舞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参加的《实事实办》电视节目等,调动民间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
其中,市民讲堂是从“身边人讲身边事”出发,让居民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事情,发挥带动作用。
据大兴区林校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长曹霞介绍,2012年该街道就开办了第一期“市民讲堂”,之后每月至少举办一次,至今已有30期。主讲人来自社区榜样、社区好邻里、最美林校人等评选而出的先进典型。
“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更容易感知”,曹霞说,相对于以前的宣传展板或报告会,“市民讲堂”给先进人物全面展示的平台,因为是身边的人讲,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参与的积极性。
■ 对话
盘活民间资源促居民“文化转型”
大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宗宪介绍,2012年提出的“五有五提倡”工程旨在提升区内居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大兴区经济、社会转型。将通过政府加大投入,进行重点项目带动、榜样人物示范等方式,落实文化惠民的质量和效果。
新京报:“五有五提倡”是如何提出的?
张宗宪:整个工程从2012年年初开始,进行了大概半年的讨论研究。当时有人提出曾见到居民在社区自备扩音器组织文体活动,认为民间有很多资源可以盘活,大家也有参与的兴趣,但问题是缺乏空间和带动,所以最终把政府投入和激发市民积极性,浓缩成了“五有五提倡”工程。
新京报:政府具体从哪些方面推动这项工程实施?
张宗宪:我们分成了四个层级的工作目标,从低到高是身心愉悦、素质提升、幸福和谐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根据不同层级开展工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比如通过“1+7”拓展和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加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渠道和服务项目。“1+7”增加了8万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大家有地方去了;团区委搭建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把每个月的公益项目公布上去,感兴趣的人可以报名参加,效果很好,我们的注册志愿者从1.2万人发展到了12万人,增加了9倍。
另外,我们也努力让大家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开展了邻里节、市民讲堂、新区大舞台,以及“10分关注”和区内职能部门直接参与的“实事实办”节目,提升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新京报:在提升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变成“我要参加”方面,政府是怎么做的呢?
张宗宪:其实我们在调研时就发现,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当时有人自发准备音响设备,在社区里等着大家来跳舞,也不求回报,于是政府就通过“体制外”的先进文体活动人物的评选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
我们推出了南海子文化奖,评选出一批文化名人名家、品牌文化活动项目、优秀文化活动组织和群众文化带头人,都是市民自己选出来的身边人身边事,对于被评为“先进”的个人或者组织,政府还会给予资金奖励,或者帮助添置设备,对于有创新性的文化项目,还会进行全区的展演展示和先进表彰,这样就盘活了整个民间文化资源。
■ 案例
民防地下室变身“练舞厅”
“阿依呦……扎西得勒……”11月27日,59岁的杨阿姨和她的几位“舞友”在大兴区一间由民防工程改造的地下社区活动中心的练舞厅中,熟练地跳出了各种舞步,“常运动,人老得慢些。”
停下舞蹈练习的杨阿姨和舞友们聊起往年跳“广场舞”的经历,说得最多的是场地。2004年退休至今,她们从楼和楼之间的夹缝,跳到了居委会的两间小办公室,直到2012年在观音寺街道福苑社区一栋楼房的社区活动中心彻底落脚,“有时候来晚了都没地儿了。”
这一“抢手”的社区活动室原是地下民防工程,除了练舞厅还开辟了民乐室等供居民活动,“就是有点潮。”观音寺街道办郑瑞田介绍,目前该街道已有6处,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居民活动空间,除了人防工程,还利用小区闲置地下室、市属单位文化活动中心等。
“调查过才知道有这么多资源可以利用。”郑瑞田介绍,自2009年开始参加街道工作,她最深的体会就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既要保证活动空间,又不能扰民。”
2012年时,大兴区开展“五有五提倡”工程后,曾对街道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郑瑞田发现辖区内有人防工程、社区地下室等可以整合的空间资源,从而解决了以往广场舞扰民的情况,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体也有所增加,“寒暑假,司法局宿舍的大人会集中给孩子们讲法律知识。”
她介绍,未来街道还会继续整合各种资源供居民使用,“每年会新增一两个。”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