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5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了运用规模经营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保险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种畜渔业和种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手段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政策手段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为探讨如何更有效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什么因素的贡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算法
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用来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分析体制(体制机制因素)、效率(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M.Solow)提出,他对美国1909年至1949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研究发现美国人均产出增长率中只有八分之一来自人均资本的贡献,其余部分索洛则定义为“索罗技术进步残差”即全要素增长率。索洛也因此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创了定量分析技术进步作用的先河。索洛的研究发现使工业国家意识到技术进步是促使经济发展的“突击队”,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使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主要有CD函数、CES函数、VES函数和Translog函数。测算思路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各个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弹性)和投入要素增长率,得出的差则为全要素生产率。
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区别与联系
自2002年以来,农业部每年都向大众公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使用Translog函数测算。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土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6年数据作为基期,并根据各省产值指数计算出实际产值,再由名义产值和实际产值计算出各省份的价格指数,最后用价格指数折算出各省份实际资本投入。相应的,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从事美国以及全球分国别农业全要素增长率测算,测算思路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同。由于其测算范围广,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利用Paasche指数计算农业总产出,使用Geary-Khamis方法测算价格,使用购买力平价平减各国货币购买力差异。因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最终测算结果也会略有差异。
三、全球主要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
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国家贫富差别和产业竞争力主要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别。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停滞不前。根据美国农业部测算结果,高收入国家农业产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增长水平,只有这些国家的15%-20%;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则出现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增长水平,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增速是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的60%-70%。
四、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空间有多大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1987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1.9%,201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预计为55.83%。美国的测算结果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文莱、沙特、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马耳他、以色列、韩国、西班牙、巴西、中国、约旦、伊朗、丹麦等国家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近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1961年至2012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2%,美国同期增长率为1.5%。从我国农业各投入要素弹性变化来看,资本的产出弹性较大且逐步上升,我国农业发展对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步提升,农业发展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转移;土地的产出弹性也相对较大,但呈下降趋势;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值较小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农业产值的变化对劳动力投入较不敏感。目前,美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达到80%以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问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农业产出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土地的投入,到主要依靠提高技术进步、要素配置效率、体制机制的转变,在经济新常态下将是一个艰难的转变。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来看,并不是单纯地提高产量的问题,而是提高产值,避免“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出现。既要从生产入手,着力解决资源错配的问题,以化解产出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的矛盾。同时要注重围绕需求进行生产,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农业保险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入手开展改革。在发展方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在发展目标上,注重提升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确保供给保障能力建设。
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 》201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