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大地奏响共建共治共享和谐乐章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层面的实践和体现,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青海深处内陆,接藏连疆,通达西南,区位特殊,作为西部重要支点,在国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个尤其,两个事关”的战略地位。
社会治理,青海重点治理什么?怎么治理?又如何能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不断优化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新经验,建立起“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
法官宣誓。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刘军摄
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新经验,走出青海特色社会治理新模式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金秋时节,行走在高原大地,看到的是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美好画卷。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全省上下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中,青海地方治理之路脉络清晰、足音铿锵。
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从“管理”到“治理”,从“共建共享”到“共建共治共享”……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这场治理思路的创新与深度变革在高原大地徐徐推开,一条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断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回望来路,2017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
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公正青海、诚信青海、和谐青海的宏伟目标。
2020年7月,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擘画了高水平推进地方治理蓝图。
......
追溯近五年的治理足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制度文件的出台、一项项务实举措的落地,无一不是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更宽广的视野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在这场伟大变革中,青海精准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创新做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各项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路政执法。
普法宣传。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走出新路子
“城市治理更精细、农村治理更精美、牧区治理更精进,社会文明整体实现新进步。”这是青海高位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成果展现。
市域具有较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青海是农区、牧区、城区三合一的省份,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做好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分类治理、精准施策、聚焦发力。
根据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统一部署,按照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城市治理重在精细、农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区治理重在精进”的总体要求,青海分类分层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明确“同步起步、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均抵终点”的试点工作思路,将8个市州分为全国试点和省级试点,以六年时间力求全域达到全国试点合格标准。其中,西宁市、海东市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
坚持高位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纳入《青海省“十四五”社会治理现代化规划》,加大力度、分类推进全国和省级试点工作,全面遵循88项全国共性指引,实化量化了109项基本要求和考评标准,创新拓展3项重点任务制定、8项分解指标和21项基本要求,严格落实定期调度、动态更新、跟进督导等要求,确保试点工作推进有序,带动形成了一批契合省情实际、满足市域社会治理需求的典型经验——
西宁市率先在全省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科型”网格建设,形成“3+N+15”城市运行管理体系等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品牌。
海东市深入实施“五大机制”“十大工程”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网统管平台项目,推广“民情沟通日”“群众说事点”等协商议事模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区域协作打造治理新格局,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被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国试点,海北藏族自治州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线,黄南藏族自治州“一核三治”社会治理模式荣获全省改革创新奖,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探索牧长制社会治理新模式,玉树藏族自治州持续探索深化“村寺并联”治理模式……一项项创新举措,让市域社会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迸发。
公开宣判。省高级人民法院供图
入额法官面试。
凝聚群众力量,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熠熠生辉
“小李来了啊!小李帮个忙……”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村民都爱找网格员李顺善帮忙。帮独居老人领取社保费,帮村民修理管道、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处、环境整治……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个人,一张网,穿梭村社间;一支笔,一个本,记录社情民意;一张嘴,一颗心,真情服务群众。”在青海,像李顺善这样的网格员就有58771名。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创新,网格化管理将原本被动、分散的社会管理流程,变得更加主动、系统。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基础,青海不断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等基层治理新机制。
基层治理网格化——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全省划分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的网格22438个,形成市级抓统筹协调、县级抓集中联办、乡镇(街道)抓力量整合、村社抓精细服务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矛盾化解多元化——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着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全省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群体性事件下降38.8%,信访总量下降50%,非正常上访下降32.4%,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治安防控立体化——大力加强“五张网”建设,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全省共建立治保会6584个、专兼职治安联防组织6042支、县主要街道、路口视频探头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技防建设覆盖率达到97%,农村牧区技防建设覆盖率达到91%。
打击整治常态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扫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危涉爆企业、寄递物流领域隐患排查清理整治、成品油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全省“八类案件”下降42.7%,命案发案率下降32%,全省铁路护路联防连续13年无重大涉路案事件。
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青海努力探索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社会治理新途径,初步建立起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青海将以坚定的信念、奋进的姿态,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用,接续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持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水平,使社会充满勃勃生机而又井然有序。
【时评】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突出顶层设计,带领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建立起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一张新型社会治理发展蓝图日渐清晰。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推动社会治理、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治理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等基层治理新机制,城市治理更精细、农村治理更精美、牧区治理更精进,社会文明整体实现新进步。
省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2.87分,较2020年提高1.89分,连续9年实现稳步上升。
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日益提升,正是城乡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青海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风险化解能力不断提升,“五治”融合作用不断发挥。今天的青海,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安宁,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建设现代化新青海,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总要求,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治理难题,积极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
加强社会治理,最根本目的是更好服务群众。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把握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使社会充满勃勃生机而又井然有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绘就“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的价值底色,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