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圆腾飞梦 ——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工作纪实

05.04.2016  09:50

  青海新闻网讯 日历翻回到7年前。2009年12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范伯元和青海民族大学校长何峰,在北京工业大学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签署了一份只有两页纸的协议。这份薄薄的对口支援协议把相隔数千里的青海民族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连接在一起。从此,青海民族大学在前行发展的道路上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挚友。

  日历再一次翻回到4年前。2012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和青海民族大学校长何峰,在天津大学正式签订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协议书,从那一刻起,对口支援这种形式将两所大学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青海民族大学又多了一位实力雄厚、谊切苔岑的至交。

  从此,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就如同青海民族大学的亲人一般,真诚和善、慷慨无私、包容团结,三所高校用真情、用感恩、用执着奏响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进行曲。

   搭建培养平台

  促进素质提升

  青海民族大学的王涛副教授,眼下正在天津大学的课堂里听课。自2014年设立对口帮扶博士单列计划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共有14名教师分别以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西部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培养等形式被天津大学录取。王涛就是其中的一员,成为天津大学的一名博士生。

  对于地处西北部的青海民族大学来说,制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为此,天大创造性地为青海民族大学培养人才,搭建起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同王涛一样,天津大学还每年单独划线,招收青海民族大学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有机会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燕武充满信心地说:“再有3年至5年的时间,天大为青海民族大学培养的博士就将达到50多名,到那个时候,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将得到显著提升,‘造血’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为提高青海民族大学教师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队伍水平,该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赴两校挂职、单科进修、短期培训、对口交流和攻读学位等,先后有197人得到“充电”。参加了一个月短期挂职的化学化工学院的李军乔院长说,“听天大教授的课,有一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那就是流淌在天大人血液里深厚的民族责任感。作为受援高校,我觉得要注重自身办学理念、意识观念等‘软投入’的作用,现在,我已经把学到的很多好的管理方法用到工作中了。”李军乔坦言,“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输血,这样才能逐步具备造血的机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天津大学副书记、副校长舒歌群表示,2015年是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渐入佳境”的一年,双方的合作交流已经从学校层面深入到学院层面,对口支援取得了一些更加“实实在在”的成效,对未来两校合作取得更多成效充满了信心。

   开展干部挂职

  提高管理水平

  纪常伟是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教授,他在百忙之中仍然心系青海民大交通学院的发展,多次来到青藏高原,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举行专业建设座谈会等,认真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

  纪教授还悉心指导民大交通学院的课程开设、本科教学计划等问题,还就两校院系之间开展高原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达成协议,并应邀受聘为民大的客座教授,给高原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两校的对口支援当成自己的使命来完成,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把青海民大当成自己在高原第一个家,这又是何等的敬业啊!在北工大,像纪常伟这样无私帮助民大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付出着……

  2014年之前,青海民族大学是没有博士学位点的,可自从有了天津大学的鼎力支援后,博士学位教育有了“零”的突破。2014年,在教育部博士招生计划分配工作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天津大学积极与教育部协调,最终解决了6个招生计划。天大有关专家、领导亲自来校指导博士研究生的面试录取工作,并就博士生培养方案、授课教师资格、授课形式等方面做细做实相关工作。

  当年9月17日,青海民族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博士学位教育启动仪式。目前,该校已招收了两届12名博士生,今年的博士招收工作正在进行中,这给青海民族大学的发展史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北工大依据自身的科研优势成立了科技服务小组,定期对青海民族大学相关院系进行系统的科研指导和科技培训,并组织实施“北京工业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合作基础基金研究项目”,目前已有16个项目立项,资助金额为80万元。此外,由西宁市公路运输管理处、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西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单位联合申报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西宁市智慧交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也于近期获批立项,资助经费共计500万元,首次实现了青海民族大学获批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零”的突破。

  天津大学每年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青海民族大学的科研工作,截至目前,天大已资助自主创新项目40项,资助立项经费200万元。此外,两校教师还密切合作,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在获批立项的同时,双方的科学研究合作也深入开展。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青海民族大学还有很多。赵燕武告诉记者,对口支援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学校的科研项目数量不断上升,青海民族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分别增加了62项和500多万元。

  时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守法曾说:“双方的合作是持续的,持续的合作将为两校搭建展示教学科研实力的平台,也将为青海民族大学在北京搭建展示办学特色的平台,同时也将搭建起一个向全国和世界展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平台。”

   举办讲座讲学

  带来名师风范

  利用对口支援的机会,青海民族大学主动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名师学者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讲学活动。自此,两校名师学者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青海民族大学校园,将名师风范带到了青藏高原。

  对口支援以来,两所支援高校先后派10多名资深教师来青海民族大学讲授工科核心课程、开展工科学术讲座,并选派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务管理人员亲自指导民大的工科专业建设。尤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两所支援高校除了安排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外,还协助实验室器材配置、实验课程设置、实验人员培训等工作,从硬件到软件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扶。

  两校教师每年多次到青海民族大学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示范教学、实验指导和管理分享等活动,把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民大的师生们。青海民族大学先后聘请两校的3名教授为该校的客座教授,3名教授为该校的昆仑学者。

  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对青海民族大学的对口支援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得到了三所高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海民族大学校长何峰说,北工大、天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对于青海民族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就像青海民族大学腾飞的双翼,在她们的无私帮助下,相信青海民族大学将会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