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教授在美国遭逮捕 被诉“间谍罪”

21.05.2015  10:51
核心提示:  一名中国天津大学教授因牵扯专利相关的商业纠纷,入境美国时遭逮捕和“高调”起诉。美国把一种涉及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称作“敏感技术”,“指称”当事人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  商业

  一名中国天津大学教授因牵扯专利相关的商业纠纷,入境美国时遭逮捕和“高调”起诉。美国把一种涉及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称作“敏感技术”,“指称”当事人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

  商业纠纷脉络清晰

  当事人16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城市洛杉矶入境时遭逮捕,原因是美方当局今年4月1日备案一份起诉书,把这名教授以及另外5人列为“被告”。所谓“备案起诉书”,即不公开起诉对象和内容,仅向执法机关提供相关线索。

  逮捕这名张姓教授后,美国司法部公开声明以及相关起诉书。

  依照公开的内容,总共6名当事人,都是天津大学及其关联企业员工,其中3人曾经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同学;张教授和另外一人同时期在这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以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为研究课题,毕业后分别在思佳讯公司(Skyworks)和安华公司(Avago)就职,从事FBAR部件设计,用于移动设备过滤无线电信号。

  2009年初,张教授所在思佳讯公司退出FBAR业务,由安华公司接手。同一年稍后,张教授与他的那名同学先后回国,共同创业、制造FBAR产品,同时就任天津大学教授。

  2011年,张教授在美国申请技术专利,触动那名同学先前在安华公司的一名技术主管。两人随后以当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涉“侵权”事宜……

  从美国司法部公开声明以及相关起诉书公开的这些内容,已经可以明显看出,纠纷的双方,是张教授等人与安华公司。

  FBAR真敏感吗?

  美方诉状中,没有列出张教授及其同学在美国企业接触过任何与军事相关项目,没有提及两人在天津创业项目是否涉及军事项目,只是说FBAR技术能用于军事。

  FBAR如今最常用场合,是手机之类移动电子产品。

  但是,美国司法部声明把FBAR称作“敏感技术”,指认6名当事人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更因为当事人所属中方机构与政府关联而指认他们图谋让中国获得“经济优势”。

  更有“名堂”的是,起诉书所列“证据”主要以电子邮件为主,既包括当事人在美国期间私人通信,也包括他们身处中国所收发邮件。美国调查部门如何获得这些私人通信,恐怕难以撇清“黑客”手段的嫌疑。

  参与调查部门有美国联邦调查局,也有司法部下属“国家安全局反间谍处”。

  中方严重关切

  张教授16日入境美国,据说是要参加一场学术会议。他18日在洛杉矶一家加州中区联邦法院首次出庭,随后将在圣何塞一家加州北区联邦法院出庭。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司法部19日就这一桩诉讼发布声明时提醒,声明以及相关起诉书所列罪名当属“指称”性质,而非正式指控罪名,在确证罪名成立以前,理应对当事人作无罪推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政府对有关事态严重关切,正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政府将会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中国驻美外交人士披露,中方获得美方通报,已经向张教授提供领事保护服务,包括联系律师。

  被夸大的纠纷

  事情原本简单,无非两名国人,在美国高等学府深造,同学、同专业、同一课题,研究颇有“心得”,于是萌生创业“梦想”。

  他们各有专长,亲身设计,否则两家美国企业不会录用。两人在美国与风险投资商接触,也与中国机构联络,最终选择回国落户。两人中一人离职创业以后获得美国专利,而他原先供职企业已经退出与专利相关业务。

  问题在于,另一家企业还在;而企业与学校相比,对“产权”和“利益”更执著,对员工“限制”和“计较”更严苛,一些时候对“同行”或称“对手”更凶狠。

  在技术行业,前任员工与前任“老板”闹翻以至交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此时蹊跷之处在于,企业不出面,却由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介入,30页篇幅起诉书、3页纸声明,列6名被告、32项罪名,形似“高高举起、狠狠砸下”,把至多一起民事纠纷放大为至少一桩刑事案件,甚至生拉硬拽出“中国政府关联”,招得西方媒体好一阵兴奋。

  19日下午,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圣何塞,所谓“硅谷首都”,也是张教授后续将出庭的城市,一批美国企业界人士聚集在一起。但凡了解诉讼所涉及技术者,大都认为这桩诉讼“夸张”。一位前任软件工程师、现任企业家解读:现在就这样,好像是趋势,但凡公诉案,都会“过度指控”,用以吓唬“被告”,迫使当事人“认罪”。文/马丹 徐勇(新华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