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特殊”新生:50岁新生军训吃不消
清华园迎来6名“00后”大一学生;退伍女兵重返北交大校园;北京双胞胎兄弟被选入同一班级;50岁的东北考生常法军创下上海海事大学大一新生的年龄纪录;曾经的“理发匠励志哥”,如今已是人大一名哲学博士……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新一届学生报到,记者在校园里见到了这些备受瞩目的“特殊”新生。不管过往经历如何,他们都在大家关注下开启了自己大学生活的新篇章。
故事1
50岁新生军训有点吃不消
今年开学,50岁的东北考生常法军成为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的一名新生,创下了大一新生的年龄纪录。四度高考,终于在知天命之年考入本科一批的院校。面对年龄相差30岁的同学,他被同学们称为“大叔”、“常叔”、“军叔”。
常法军家住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中专毕业后通过自考大专成为一名通信工程师,他心底一直有一个未圆的“大学梦”。2010年,女儿考上大学后,45岁的常法军把女儿的高中课本拿来翻看,他觉得,虽然与多年前在学校里所学知识完全不一样,但是可以看懂。当得知自己还能参加高考后,他的“大学梦”又重新被点燃。面对这个近乎“疯狂”的决定,妻子和女儿都是反对的。她们都觉得这是件很没面子的事。
“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全部反对,说我不务正业也好,说我脑子进水也好,反正说什么的都有……”面对重重压力,常法军觉得自己无法说服周围的人,他只是执着地复习。于是把女儿的高中复习资料全部找出来,利用闲暇时间开始自学所有课程。他甚至还去当地的高中做了半年的插班生,这种主动学习的感受让他觉得踏实、平静。
“课间不少学生趴在课桌上补觉,但我却从没有觉得瞌睡过。”重新学习,又面临记忆力的退减,他只能反复循环记忆。4年里,他几乎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每天晚上将近12点钟才休息。然而,在第一年参加高考时,常法军考得一塌糊涂。第二年高考虽然成绩比上年好了许多,但离分数线仍差一点。第三年,有学校录取他,但不是自己满意的学校,他放弃了。第四年,常法军终于以超过一本分数线的成绩,进入上海海事大学。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长黄有方在发言中也提到了他,全体师生为常法军坚忍不拔、励志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因为校长的致辞及媒体的报道,使得很多同学都知道了他的名字。面对与他年龄跨度相差30岁的同学,常法军的评价是同学对他都非常热情,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会叫他“大叔”、“常叔”,高年级学生还会叫他“学弟”。
常法军与所有新生一样,住在四人间的宿舍,平时去食堂吃饭,正常参加军训。穿上军训统一的蓝色体恤,戴上白色的鸭舌帽,远观并不觉得他与其他同学有很大的年龄差。但是高强度的军训还是让常法军有些吃力。
常法军说,自己的头发还没白,因此在军训的学生中并不突兀。只是站军姿时间长了他就会腰疼,由于年龄大了,即使休息一晚也难以像年轻人一样迅速恢复。因此,军训中如果感觉累了,教官会允许他休息,或者在场外帮助教官看看同学们的训练情况。
完成两周的军训后,常法军会正式开始他的大学学业。相比他的小同学,常法军认为自己的每一门课都是一个挑战,对学业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尽管有信心,但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依然是个未知数。班级辅导员则表示,航海技术专业一直有传统,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都会与学习好的同学“结对子”。通过相互帮助,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能跟上学习。为了让常法军的求学之路更顺畅,他会安排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常法军提供学业辅导,在学习上多帮他一把。
对于未来的生活,常法军说,如果能够顺利毕业,他会找一家航海公司,做1到2年海员,驾着轮船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他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的孩子们:大学不是那么难考,不要荒废时间,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就能考上大学。
故事2
“理发匠”变博士不想被打扰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生报到当天,曾经的“理发匠励志哥”林国敬一出现在哲学院报名台前,即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来自浙江瑞安的小伙林国敬曾当过“理发匠”,不甘现状的他通过自身努力和惊人毅力,11年坚持自学成才,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如今他已经是人大哲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今年31岁的林国敬是一名普通农村青年,家里三个孩子中排行老大。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加上当时学习成绩不理想,2000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到温州市区学理发,2002年自己开了一间理发店,生意刚开始还算可以,后来越来越惨淡,这让他对未来越来越迷茫。2003年有一天,他无意间在街头买了一元一本的《读者》杂志,被里面的励志故事所吸引,从此他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从最感兴趣的中学语文课本入手,到高中语文课本,他有了参加自学考试的想法。他先后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和浙江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
于是边工作边学习,还为此转掉理发店,去超市做营业员,后来又做过酒店服务员、游乐场服务员、摆过地摊等。
2008年,除英语外,其他科目他都顺利通过。林国敬说自己英语基础差,读初中的时候,英语只考了20多分,远远达不到自考本科要求的英语水平,为了攻下英语,他辞去当时工作,到一家书店打工,同时每天早起赶到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旁听英语,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年。2010年,林国敬终于通过了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也顺利拿到自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2012年,林国敬又考取了上海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不仅能够看懂国外原著作品,还翻译了英文哲学著作《理想国》。其间,他在学术上也颇有成效,先后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等国家、省级期刊发表5篇学术论文,还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林国敬此时并没有停下求知的
脚步。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硕士毕业后他决定克服困难继续读书。2015年,经过材料审核、笔试和面试的层层筛选,他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一大步跨越。
谈起未来的规划,林国敬希望能当一名大学老师,继续从事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他说,尽管自己的初始学历低,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只要敢于挑战困难,坚持梦想,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不缺精彩。
9月9日,林国敬来到人大明德楼前报到,正式成为新学校的一员。他说,刚刚过去的暑期,自己看完了《孟子》、《论语》、《尚书》,而《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早已烂熟于心。
谈及自己的过往经历,他平静地说:“新的人生道路开始了,不会再主动提过去的事,从此专心做学生。”林国敬说,自己不想再被媒体及大众过多的关注,不想被“打扰”,只愿好好学习,毕业后做一名大学老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
故事3
理科国学才女入主清华园
今年,清华大学首次招收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学生,引发广泛关注。最终被录取至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方向)的王天骄就是其中之一。在清华自主招生中,王天骄被认定为“突出才能类”,获得了60分的降分,最终顺利进入清华园。
这名来自河北安国中学的小女孩文静白皙,留着齐刘海,显得稚气未脱。她告诉记者,从小自己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慢慢地,自己也爱上了国学。
对于清华招生简章中的苛刻要求,比如“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能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等”。王天骄坦言自己基本符合要求,会背百分之六七十。
虽然具备国学天赋,但是王天骄却是一名理科生。她不仅会写诗作赋,还曾在全班46名同学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做成了一篇四言赋。
“这篇赋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象征着班级同学的团结一心,其中包含我名字的是‘鸣蝉争喧,暑天骄阳’。”王天骄告诉记者,这篇赋还被班主任作为“班志”悬挂在教室门口展示了一年多。她说,自己也曾想过在高考中用文言文写作文,但是河北省去年就要求高考中要用规范的现代文写作,所以就放弃了。
“我梦想像最敬仰的清华学长季羡林先生一样,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将一生献给博雅的国学。”王天骄说,未来,她也希望“以学习与研究儒家经典为终身志向”,继续留校做研究。
故事4
00后担心不适应“北方澡堂”
在今年入学的2015级清华新生中,共有6名“00后”,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安徽。毕业于深圳市实验中学的蒋姚贝龙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腼腆青涩的“大男孩”出生于2000年6月,由于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他四岁半就随班就读上小学一年级,8岁就升入了初中,其间还曾连跳两级。
“你早上学、跳级,与家庭环境有关吗?”问及这个,蒋姚贝龙非常机智地回答道:“他俩都是小学老师,所以大概有关系吧!不过他俩都是语文老师,而我理科好,哈哈!”
虽然初二时才跟随家人从湖南益阳搬到深圳,但是他却并没有不适应,中学时代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1%。高考668分的他,凭借清华自主招生“领军人才计划”选拔录取中的优异表现顺利入主清华园,即将就读航空航天学院。至于为什么选择航院,蒋姚贝龙说,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航天航空,“我觉得学这方面将来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他说,大概因为自己高考前的模拟成绩好,所以在“领军人才计划”的初审中获得了“优秀”的评价,并且面试的时候也很顺利,所以最终获得了降30分录取的优惠。
上大学后,学习和生活方式都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尤其要与几名比他们大三四岁的同学同住一个寝室,00后的大学人际交往问题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年龄偏小,但是蒋姚贝龙却丝毫没有不适应大学生生活的担忧。他说,自己从高中就开始寄宿了,当时寝室里的室友也都是比他大的,但是他们之间相处得也不错,所以独立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在报到当天,虽然有父亲陪同到校,但注册、资料审核等一系列手续都是蒋姚贝龙自己完成的。
“唯一有点担心的是,从小生长在南方,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蒋姚贝龙对于在清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他还幽默地说:“我有一个担心:我是南方人嘛,看新闻报道你们北方的澡堂是那样的,你知道,我有点儿担心,怕不习惯。”
知道清华高手如云,蒋姚贝龙坦言,自己会加倍努力。“希望能参加一些社团,通过历练在为人处事上更加成熟,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也请各位学术‘大牛’多多关照。”他笑着说。
故事5
退伍女兵重返北交大校园
9月9日,3700多名北京交通大学新生入学报到,其中,女生比例升至近40%,重返校园的退伍女兵高思宇是其中“特殊”的一位。
2013年,高思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不过,入学一个月以后,高思宇就选择了参军入伍。她说,从小自己就非常羡慕女兵的英姿飒爽,但在高考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报考军校,所以一直有遗憾,于是看到学校征兵入伍时,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到了部队之后,高思宇首先接受了三个月的训练,然后便和其他二十多名女兵一起下到连队,在二分队通信站做起了话务员,开启了自己的“工作”生涯。每天“三班倒”的工作,高思宇也慢慢适应了。
高思宇说,做话务员最大的收获就是记忆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因为平时接打电话需要记住大约500个座机号码和100多个手机号码。面对记者惊愕的表情,高思宇却很淡定地说,这还不算多,有的单位要记的号码更多,光座机就得有1000多个。
部队生活管理严格,每天早晨起床后,高思宇都要先跑3公里再去工作,甚至“有时候也会多跑几个3公里。”别人看来特别苦的部队生活,高思宇的感觉是“还好”。因为每天锻炼,两年的时间里她几乎没有生过病,连感冒都很少有。
在部队做女兵会不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问到这个问题,高思宇腼腆地笑了。她告诉记者,在部队,女兵确实会受到更多的优待,但是她们“女汉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拔河比赛等活动中,明知道获胜希望渺茫,但巾帼不让须眉,女兵们总要拼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高思宇坦言,在部队,领导们对她的情况都比较了解,也比较关照,所以两年的部队生涯里她学到了很多。不仅了解到了不少通信知识,而且性格上也有所转变。“以前,我性格比较内向,而且比较严肃,但是周围的战友都非常活泼、爱笑,慢慢地,我也变得更乐观,不再像以前那样遇到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更多的是笑着面对。”高思宇说,部队教给她了很多,也让她收获了终生难忘的战友情。
两年的时间里,高思宇只回过一次家,复学报到也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她说,父母都挺忙,自己对学校也比较熟悉,所以就没有麻烦家人。其实,高思宇退伍后可以选择留队、考军校等,但她选择回北交大复学。“我打算先好好学习,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高思宇说,虽然自己很留恋部队,但还是希望先学好本领再报效祖国。
故事6
双胞胎兄弟入读同一专业
9月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本部3000余名本、专科及研究生新生报到。报名日当天,经济学院迎来了两名特别的新生,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徐子麒,弟弟叫徐子麟,他们都被贸易经济专业录取。
巧的是,他们在高中时就同在一个理科班上就读,平时也会互相帮忙解答难题,今年高考,哥哥徐子麒仅比弟弟徐子麟高考成绩高出1分。“之前具体查了一下首经贸的专业信息,非常喜欢这个专业,所以就报考了。”徐子麒说。
两个人都是理科生,对于能在同一个专业里学习四年,兄弟俩显得十分激动。
报道后的兴奋之余,他们向记者讲起了来到经济学院面试的经历。因为考入卓越班还需在高考后再接受一轮由经济学院组织的面试。
“当初我们来面试的时候不是一个组,进去之前心里挺紧张的,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喜欢什么,我说喜欢数学,然后就问了我几个数学问题……”徐子麒说。
相对于哥哥,弟弟徐子麟显得比较腼腆。“我队伍排得比较靠后,进去的时候,老师用英文问了我几个问题,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后面就渐渐适应了,差不多都能答上来。”
今天是两兄弟第三次来到校园,除了暑假游玩过一次,前几天还专门来熟悉路线,他们感觉校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博学、慎思……每一栋楼的名字都很古雅,校园也很漂亮,他们很憧憬未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入校后,他们俩还准备共同竞选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
京华时报记者郭莹张晓鸽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