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需要大胸襟

10.11.2015  22:13

   “极地门户·青藏首站”。这是在前不久召开的海东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于丛乐对海东旅游形象品牌提出的新定位,是“大美青海·风情海东”内涵的延伸和拓展,是对打造海东旅游升级版的更高更远的考量,凸显出一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旅游战略格局的大视野、大胸襟。可谓站高望远,志在千里。

  当前,在整个宏观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全国和全省旅游业发展却呈现出勃然向上的姿态,进入黄金时代。显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旅游的大众性消费已成大势,锐不可当,旅游产业前景广阔,风光无限。

  海东正是顺应这种发展大势,以新思维、新视角、新举措谋划旅游业发展大计,顺大势,融大局,办大事,在整个谋篇布局中凸显出一个“大”字。尤其是“极地门户·青藏首站”这样的提法和定位,立意高远,既突出了海东的地域特色,又彰显了青海的大美气象。这对于提升海东形象,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义非同一般。

  发展现代旅游业即大旅游,必须融入大格局,搭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有大胸襟。

  所谓大胸襟,首先要有“底气”。“极地门户·青藏首站”的提法就显示出一种很强的自信和勇气。海东地处地球第三极最东缘,是从丝绸南路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站,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山川壮美,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厚,民俗风情浓郁。山野田园、柳湾彩陶、喇家遗址、撒拉族和土族民族风情……不少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这给海东旅游转型升级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对“家底”的重新盘点,对文化的重新认知,即可树立自信,拓宽胸襟,勇往直前。正如于丛乐所言:从中国东部进入青藏高原,无论航空、高铁,还是火车、高速公路,都首先经过海东。这里风景独好,人文荟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速推进,推动旅游业这一绿色化产业崛起正当其时。

  其次,要拆“藩篱”。打造“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大品牌,必须破除“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小家子气,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大格局,图谋新突破、新发展。这方面,海东已厉兵秣马,先声夺人,率先加入“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新平台,开辟了新空间。“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蓝图也已绘就,着力打造“一圈三廊道四板块”:即风情海东旅游2小时经济圈;向甘肃临夏、甘南,四川九寨沟、成都延伸,向青海湖、格尔木,西藏拉萨延伸,向门源、祁连,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及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延伸的三廊道及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湟水河、金三川、黄河风情旅游四板块。拆除传统观念“藩篱”,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转型,预示着开放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

  再次,要立“门户”。把“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品牌打造推广好,逐渐树立起海东这个独特的青海门户形象,使其成为更多国内外游客心仪神往的旅游目的地。立门户,先要打基础。在招商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方面加快升级的基础上,还要从发展理念、发展举措、发展路径等“软件”上迅速转型,从如何吸引游客上多下功夫,从立足长远发展上多加考量。这方面,海东已作出了努力,有了一定基础。但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地创新探索。比如,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积极培育休闲度假旅游新业态,打造独具海东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延长旅游时间,扩大旅游消费,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树立“经营资源”的理念,不局限于某个景区的“小算盘”,而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盘子”,改变依靠“门票经济”的传统发展路数,加快旅游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探索多方协同共赢的盈利模式等。

  大旅游需要大胸襟。海东已满面春风,敞开胸怀,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格局,拥抱旅游发展黄金时代,向着旅游业转型升级、强市富民的美好明天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