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长江源生态移民的致富路
青海新闻网讯 从格尔木市区沿109国道向南驱车几公里,驶入长江源村,藏家特色的村口建筑映入眼帘,红色的屋顶、白色的院墙与秋风染黄的杨树叶相互映衬着……13年来,长江源村村民从世代在唐古拉山地区放牧的牧民变成了城里人。
2004年11月,中国官方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并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旨在全面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地处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该镇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草场面积4.9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三江源生态恶化明显,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灾等现象导致牧民的牲畜越来越少。
为了阻止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继续恶化,长江源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开始陆续搬迁至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南郊移民定居点,当地政府在这里为他们盖好了房屋和学校,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
“如今,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长江源村334000公顷草场已实现全部禁牧,由此形成了山上禁牧,保护生态,山下创业,融入城市新生活的双赢格局。”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说。
在长江源村,最显眼的要数村民闹布桑周家了。3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藏式风格,70吋的液晶大彩电、五张实木长型条几,十几米长的实木沙发……宽敞的客厅足可以办一个小型舞会;二层,颜色明快的欧式家具,阳光洒在宽敞的阳台上,十分惬意。
能够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是闹布桑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搬到移民村前,我和父母只能靠放牧生活,年收入不到1000元。破旧的帐篷,一群牛羊就是我全部的世界。”闹布桑周说,如今,除了跑运输,还在临村主干道开了一间台球室,每年收入涨到了30万元左右,没想到移民后的生活变得这么好。
“没有搬下来之前,我们住的都是帐篷,没有什么电器,点的是羊油灯,盖的是羊皮袄,出门交通都靠马和牛,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回想起以前在山上的生活,65岁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不禁感叹,当时靠放牧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而在2016年,长江源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0943.3元,比搬迁前足足翻了10倍!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实现了从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转变。
近年来,长江源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尔木市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先后建起了集贸市场、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等,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丰富和优化了村民的购物环境,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我们通过退牧禁牧、生态移民工作,昔日的三江源头如今变得越发美丽而迷人。牧民搬迁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山上山下处处好风光。”赵守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