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六措施力促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

19.05.2015  12:47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步伐,大通县以文化品牌打造为重点,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园区基础,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步伐,大通县以文化品牌打造为重点,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园区基础,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突出资源特色,塑造“文化品牌”。 以“老爷山国家4A级景区”为品牌,依托明长城遗址、舞蹈纹饰彩陶盆、景阳古方城等资源,健全投融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开发花儿文化资源,包括皮影、彩陶加工等;以打造“老爷山花儿会”文化品牌为重点,继续开展好以特色果树采摘节、环湖赛大通绕城赛、老爷山花儿会、林海雪原冰雪欢乐季等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和体育赛事。尤其是加强鹞子沟冰雪基地建设,努力建成省内外知名的滑雪基地。同时,积极开发地方原生态曲目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扶持民间演艺团体在景区的演出活动,努力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打造以塔尔、良教、新庄为主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以青山、青林、多林为主的土族民俗文化旅游村,以东峡、朔北为主的藏族文化旅游村,重点开发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观光为主的民族民俗饮食文化旅游。

整合文旅资源,培育精品旅游线路。 本着资源组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大文化内涵研究,文化和非遗进景区,文化演艺团队进市场,通过品牌体育赛事,带动地方健身和旅游活动开展。积极开放文化旅游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产品互补,从而形成“大通三日游”精品线路,尤其是加强与门源、祁连等县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运营机制,努力提高青海旅游北线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整体盘活全县旅游资源,积极开创大通旅游工作新局面。

加强人才培养,抓好产品研发。 一是 创造宽松而优越的引进和使用人才的环境机制,引进文化旅游方面的特殊人才; 二是 策划并组织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 三是 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和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广泛征集挖掘民间优秀作品,并选择知名工艺美术企业,加工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纪念品,使大通出土文物、民间雕刻工艺、民间刺绣、皮影、绿色食品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开发。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文化旅游客源市场。 一是 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对大通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设计,统一包装,争取在省内外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强势宣传,在周边热点旅游城市设立大通文化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牌。 二是 借助节会集中推介。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的交易会、博览会, 开展生态旅游、生态避暑、康体健身主题活动,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文化旅游氛围,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三是 加强协作联合营销,积极与周边热点旅游城市开展营销合作,开发以周边市、县为重点的客源市场,大力推介重点旅游精品线路,扩大对外影响,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 继续做好“八个一”工程的提档升级工作。 二是 深入挖掘大通皮影潜在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逐步发展成大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是 加强明长城遗址公园建设,科学编制景区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宣传推介,有效提高知名度,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四是 开发大通舞蹈纹饰彩陶文化品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努力提高群众对彩陶文化历史价值重要性的认识。 五是 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夯实农业园区基础,激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活力 。做实、做强、做优15个园区,重点将双新公路沿线17家设施农业园区打造成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和农业科技展示等多型融合、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种植业、采摘业、休闲观光业等产业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使双新公路沿线成为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创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