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向化:让美丽乡愁更浓郁

29.01.2016  09:09

   冬日里,记者来到大通县最东部的向化藏族乡,这里的土地与几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更美了,农业项目更强了,农民更富了。一个个蓬勃发展的片段,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串成无数个美丽的画面。记者走访了三个村,麻庄村吴生云家的新车、将军沟村祁有元的收入账、上滩村的土鸡,一幅幅画面构成了让人神往的“美丽乡愁”。

  画卷一:村民家里开进了小汽车

  走进麻庄村,蓝天白云下,映衬着白墙黛瓦别具特色的庄廓,整洁的乡村道路上,美观大方的路灯“站”在两侧,那夜的降雪更是将村庄装扮得分外妖娆。清晨的农村有些宁静,远远就能听到刷刷扫地的声音,顺着声音寻去,在村文化广场上,一些村民正在清扫着舞台、休闲亭台的积雪。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自发来打扫卫生的,一位村民笑着说:“村里现在这么漂亮,又有了活动广场,我们正准备把这里打扫出来,大家一起打个篮球,排个社火。”

  走进村民吴生云的家中,烤箱将房间烤得暖烘烘的。提起自家的新变化,58岁的吴大哥笑着对记者说:“去年12月家里刚买了一辆小轿车,连车带手续一共花了6.7万元。”吴大哥说现在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246户人家几乎50%的人家都有车。吴大哥说:“我家的情况在村里算中等,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存个两三万,这日子可比五年前强多了。”

  据了解,几年前,向化乡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还是一片土地收成少、农民收入水平低的“贫瘠土地”。如今,向化乡紧紧围绕“农业立乡、项目强乡、生态靓乡、产业兴乡”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848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农民口袋里有了钱,精气神更足了,去年全村没有一起上访案件。

  画卷二:密密麻麻的收入账本

  向化乡将军沟村是一个被山围拢的偏远小山村,村里大部分村民都盖上了新房,房前屋后、田野山头都有整齐排列的树木。村党委书记邓永良说:“你要是夏天来,我们这里美得很,山上是茂密的林子,土鸡在林下跑来跑去,林子里还有大黄、白芍、当归等中药材呢。”

  说起村民们的收入,村民祁有元给记者算了算收入,他说,在村里的林下鸡养殖产业中,他去年养了100只鸡,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卖鸡和鸡蛋的价钱加起来有8000多元,生态补偿的林地款一年有6700多元,村里今年引进了种植玛卡的产业,他媳妇光打零工一年收入就有2000多元。祁有元说:“以前,村民们基本上靠天吃饭,本村的大姑娘发誓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外村的姑娘是打死也不嫁到将军沟。现在好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家里的小彩电换成了50英寸大彩电,冰箱有了,又买了冰柜。以前一年到头只能在过年时吃个年猪,现在可以随时割个四五斤肉回来。房子里也装了土暖气、太阳能,日子美得很。”

  据了解,向化乡按照“村村有项目、村村有发展”的目标,在“项目”和“特色”上做文章。先后在各村实施了双垄地膜马铃薯种植、中藏药材种植、藏香猪养殖、山河绿色畜业生态养殖、嘉国旭牛羊繁殖育肥基地、青海云杉大苗培育基地等项目,让村民依托项目增收。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依托地缘辽阔、林业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先后在流水口村、将军沟村实施了高标准造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给全村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成了全村群众的“绿色银行”。

  画卷三:未来村民钱袋子将更鼓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向化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依然还有一些村和村民没有实现脱贫。为此,向化乡制订了下一步精准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

  ●特色产业脱贫路:该乡将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增加贫困户收入。在全乡实施中藏药材种植项目,通过种植玛卡、当归、党参等中藏药材,提高耕地单亩产值,增加群众收入,计划种植2259亩,带动贫困户213户。

  ●特色养殖脱贫路:该乡将发展林下特色养殖,继续实施土鸡养殖项目。依托产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土鸡养殖规模,集中力量经营“将军沟”牌土鸡,计划带动贫困户180户,户均增收2000元。实施牛羊养殖项目,形成从饲料种植、加工到牛羊养殖、运输和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模式,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带动贫困户235户。

  ●乡村旅游脱贫路:利用将军沟的民间传说和美丽的杜鹃花等自然风光,完善农家乐、特色产品商店等配套设施。依托蓝雀山滑雪场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服务产业,并再修建一处集骑马、射击、饮食为一体的游乐场所。

  同时,向化乡还计划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让向化的明天更美丽,让村民的笑容更灿烂。